两岸青年才俊厦门交流 霍启刚快被厦大学子问倒

15.06.2014  12:56
两岸青年才俊厦门交流

  导报讯(记者 林静娴 实习生 于小茵/文 陆军航/图)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昨日上午,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论坛主旨论坛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三楼举行。论坛以“中国梦·中华情”为主题,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来自两岸四地的嘉宾、福建青联委员代表、福建青年学生代表总计1000余人出席。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就连过道台阶上都站满了年轻学子,气氛十分热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贺军科在致辞中表示,“两岸一家亲,未来在青年”,历史时代需要青年当好两岸交流的生力军,青年应增强文化自觉,投身文化交流。福建省委常委、教工委书记陈桦则强调,海峡青年论坛是两岸青年交流的盛会,福建是两岸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地区,青年不但是两岸发展的促进者,更是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钟桂以“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的优势,表达了福建与台湾“一家亲”的祝福与期望,让青年不仅要逐梦、追梦,更需要圆梦。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分为嘉宾致辞和主旨演讲两个阶段,大陆著名青年电影导演陆川、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台湾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齐柏林以对话交流形式的主旨演讲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位嘉宾就自身成长历程、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对青年发展的建议进行探讨。在互动环节中,厦大学子关于“显赫家世与成功之关系”的问题几乎“问倒”了霍启刚。但霍启刚仍表示,家世背景的确会对一个人的成功有所助益,但旁人先入为主的眼光同样会形成压力,让他懂得家事背景不是用来夸耀的,而是应该让自己努力成为榜样。

   人物 霍启刚:青年人要知道自己的“母文化

  显赫的家世、与“跳水女皇”郭晶晶的婚姻,都让霍启刚成为现场焦点。面对询问,他开玩笑说,正让郭晶晶抓紧“训练”爱子霍中曦学会喊“爸爸”,希望这能成为他今年的父亲节礼物。

  而身为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也常年投身于青年交流事业。他说,青年人想要谈文化,就要先认同自己的文化,先了解文化的“”。他认为现在有很多香港青年对文化概念模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本土文化的突显,让青年人不知道自己的“母文化”在哪。他说自己有个从英国回香港的律师朋友,要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很忧虑,甚至问是不是要自带水和纸巾,直到真正接触了才知道大陆发展得那么快。他说,想要融合和了解,要身体力行,而不是单纯借助媒体的片面之词。

  霍启刚认为,陆港两地青年交流的方向要改变,首先看人群,往来的不要只是精英,而应该是更多普通人。其次接触要深入,让青年到媒体电台去、到街道办去,才会真正了解世情文化,也能让香港的青年看得更远一些。

   陆川:文化是一种最无障碍的沟通

  有着电影《可可西里》与《南京!南京!》等代表作的导演陆川,作为新锐电影人而广受大学生们的喜爱,昨日在青年论坛上他却笑言自己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

  面对身边越来越多的90后,陆川坦言自己态度挺“纠结”。他说,圈内年轻的电影人有较少的心理负担,更自由却也更自我。他会把要拍的剧本拿给年轻人看,让他们去“痛斥”和“吐槽”,以此保持自己的革命性和批判精神。“我们终有老去的时候,但在他们身上我能看见自己的初心。

  在谈到两岸青年交流的议题上,陆川表示,文化是一种最无障碍的沟通。因为两岸本就同根同源,血脉存于所有华人内心。陆川举了自身的例子,当年自己的处女作获得的是台湾优良剧本奖,后来又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他表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它所探索的人类生存的挣扎、欲望和梦想是没有边界的,也是两岸人民都希望在影院中获得的东西。

   齐柏林:有梦想就抓紧行动即使遍体鳞伤

  因为一部航拍纪录片《看见台湾》而走红两岸的台湾导演齐柏林,可以说是昨日最高呼声的赢得者。在谈及电影对文化交流的作用时,齐柏林说,在影像中,即使是语言不同都没有障碍,例如他所拍摄的纪录片,不仅台湾人能得到启发,很多大陆观众也是感同身受。

  齐柏林以自己的儿子为例,指出相比起自己那代人,现今的台湾年轻人的确有着对未来的迷茫。而这当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所接触的资讯太过发达,让他们吸收了太多片段式的讯息。而齐柏林自己,原本当了二三十年的公务员,却在就快退休前,毅然放弃退休金辞职,投身航拍纪录片中,就是要把自己放进“绝境”里。

  拍摄《看见台湾》时,他没有考虑过获奖、票房、商业价值,只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做的“白日梦”。而他的坚持最终也被不少有心企业看见,出资帮助他。怀着这样的使命感,齐柏林提醒年轻人有梦想就要抓紧行动。他说,梦想的实践都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也许遍体鳞伤,但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总要有这么一件值得奋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