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创新传承中“活”起来

15.06.2020  17:30

  广东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近年来,佛山粤剧界在粤剧的传承和推广上不遗余力,做了很多传承保护工作和创新突破,粤剧进校园是其中的一大亮点。(6月9日中国文明网)

  显然,粤剧通过广播体操的形式进校园,既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粤剧文化,又能让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习传承传统遗文化,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国家一级编剧、著名编导何笃忠认为的那样,粤剧进校园的模式很有推广价值,“南海粤剧粤曲进校园,它是文化局、馆和学校携手合作一起做,所以能够有专家支持,学校也重视。第二个特点是抓了创作,有了少儿的特点,很适合儿童的教学,这条路子很值得推广。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环境急剧变迁,许多非遗正濒临消亡。而非遗进校园模式为解决如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发挥价值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是物,也不是人,但是它的传承既离不开物,更离不开人,“非遗”老少皆宜,但孩子是关键。多项调研与实践表明,非遗传承的主体力量是中小学生,非遗传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度、感悟力、参与人数、传习频度、传播范围、持续时长、传承模式、操作质量等可视作某项非遗传承的生命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遗的生命力等级。

  因此,非遗传承也需要从娃娃抓起,要坚持工作创新,不断推进。要把非遗引入学校,进入课堂,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甚至基于当地的特色非遗项目推出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作坊,指导学生了解非遗技艺,扩大非遗影响力,让孩子们长期得到非遗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传承非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然,非遗进校园仅仅是让非遗走出“深闺”的第一步,而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大众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进而才谈得上喜爱、传承。比如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非遗+市场+双创”的融合发展模式, 就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IP库。借助IP设计,福州唯美客文创聚落将农民画、漆画、剪纸等非遗,朝文创IP项目的方向开发,通过签约授权和再创作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大众消费品,像抱枕、帆布袋、冰箱贴、手机壳等文创品,将非遗移植到日常生活中,既叫好又叫座。这样既能靠产业反哺非遗传承人,也能使非遗得到较好传承。

  总之,非遗不应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标本,而应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技艺。对于非遗的传承同样需要发展的眼光对待,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我们从传统的非遗事项中挖掘出重要的核心元素,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创新生活产品,让传承千百年的非遗逐渐“”起来、“”起来,让更多的人透过厚重的历史文化,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层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莆田文明网 谢晓刚)

非遗直播成“网红”迈出一步天地宽
  直播卖书、直播演唱会、直播卖剧本……在互联网时文明
“非遗”装进购物车更能活起来火下去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明
司法助力 福建泉州推动“申遗”与文化遗产保护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