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联合申遗”——专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

23.06.2014  23:06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苑苏文 贾钊 姜潇)22日,中国独立申请的文化线路遗产项目“大运河”和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先后申遗成功。

大运河”是少见的跨省申报,而“丝绸之路”则是中国首次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跨省”和“跨国”申报究竟有多难?联合申报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在启程赴多哈参会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丝路不止一条

丝绸之路”项目申报时的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宣布结果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命名背后的玄机在哪里?

童明康说,其实丝绸之路不止这一条。

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涵盖范围极其庞大。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针对丝绸之路提出“廊道”概念,确认了丝绸之路上的54个“廊道”。

在国际专家建议下,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国廊道作为申遗条件成熟的廊道成为首批跨国申遗项目之一。如今,中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为第一个申遗成功的廊道。

丝绸之路和中国的渊源太深了,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为丝绸之路申遗做了非常多工作,而如果中国所在的廊道申遗不成功,我们都觉得对不起丝绸之路。”童明康说。

联合申遗不影响权属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而今年“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使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这样一来,会不会把“丝绸之路”算成是别国的呢?

其实不必担心。

童明康指出,本次“丝绸之路”申遗虽然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名额,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遗成功之后三国各增加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并不会单独算作某一国的。

大运河申遗:一波三折

大运河”河道总长超过1000公里,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遗之路已经走了八年。童明康坦言,这一路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各部门、各省市之间进行协调。

他指出,从保护规划的编制、环境的整治、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大运河申遗不止需要几十个城市联动,还涉及到水利、交通、建设等十多个政府部门。

同时,大运河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与沿岸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整治一些河道污染、还原运河历史风貌时也难免遇到难题,童明康说。

申遗“年年成功”有秘诀

大运河”、“丝绸之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至47处,仅次于意大利。

中国是近十年来,唯一每年申报都有项目成功入选的国家,“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发展太快了,让其他国家羡慕不已。”童明康说,世界遗产1976年创立,1985年才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中国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晚了十年,但不到30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遗产大国。

童明康指出,尽管“羡慕嫉妒”,但国际社会仍不得不承认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去年哈尼梯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就有外国代表跟我说,‘中国申报的项目总是各个精彩,我们不得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