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媒体看气象】同心筑梦 伴一座城市腾飞

27.11.2018  21:51

 

  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创新发展的热土,从昔日海防前线的一个小城变成了经济蓬勃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如果说,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经典缩影,那么,40年厦门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印证厦门改革开放的鲜活样本。

  如今,厦门气象故事越讲越生动,厦门气象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争先的身影也越发动人。

   从升旗山到狐尾山, 气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夜晚,从厦门岛内向西远眺,只见蔡尖尾山上灯光旖旎。那就是“天语舟”雷达业务楼,楼顶安放的是新一代天气雷达——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其产品可更好地满足短时临近预报、降水估测、强天气识别和分析、风场分析和切变识别等业务需求。

  40年来,厦门的气象业务水平如乘风破浪的航船,不断昂扬奋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厦门气象进行迁站建设,从鼓浪屿的升旗山迁到了岛内的狐尾山。1980年初,气象台正式搬迁到新址办公。这一次迁站建设,掀开了厦门气象发展新纪元,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蜕变。

  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又一次激发厦门气象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1990年10月3日,中国气象局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对厦门市气象局实行计划单列。2013年10月1日起,《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省第一部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它将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将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主导责任与作用制度化,更将政府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明确写入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气象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自动放球系统、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雷达、大气成分站等一大批高新气象观测设备投入使用,全市累计建成192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气象要素监测岛内平均密度2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的目标,为做好精准气象预报预警、精细气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和暴雨预警准确率等指标总体上升,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纳入城市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预报到乡”……

   厦门奇迹”的背后,是40年的播种耕耘

  回顾厦门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这条主线贯穿始终。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气象工作者始终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理念,为百姓安居乐业、特区建设发展把脉“天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6年9月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给全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力指挥下,各部门高效联动,厦门有效抵御了台风的袭击,实现了“把损失减到最小”的目标,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称赞为台风防御史上的“厦门奇迹”。这个奇迹背后,是全市气象部门及早布防,加密监测,加强会商,精准预报,及时预警的不懈努力。气象部门共发布各类决策服务材料41份,为市委、市政府首次发布“三停一休”动员令提供了精准的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各类媒体平台、信息发布渠道向公众发布33份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为取得抗御台风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厦门气象科普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播种”“收获”的40年。市气象部门精心打造特色气象科教文化示范园区,通过实施线下实体设施和线上图文传播的气象科普工作模式,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目前东渡狐尾山气象主题公园、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旅游+科普”的热点景区,年气象科普受众超20万人次;落户在厦门天语舟气象科技园内的中国厦门台风科技馆已经成为科普旅游的“新热点”。

  依法行政进行曲,营商环境齐助力。全市气象部门通过“打非治违”“防雷综合治理”“金砖大排查”等专项活动,降低雷电灾害安全隐患,保障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简环节、优流程、强监管、提效能”上下足功夫,打造群众满意气象行政审批窗口;改革防雷减灾业务服务和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防雷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管理,做好简政放权后的监管和服务工作,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开放创新, 是厦门气象人的“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气象事业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撑起了一把抵挡气象灾害的“晴雨伞”。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市气象干部职工坚持把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放在首位,全力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服务等各项工作。以2017年为例,面对8个台风、多次暴雨及干旱、高温、大风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全市气象部门紧密与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联合会商与应急联动,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全年共发布各类预警信号402站次,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材料592份,发送气象服务短信263条;电视气象节目播出1140次;更新微博微信近8300条,点击数超6000万次。

  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气象智慧,提供科技支撑,是气象专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生态气象服务效益日益提升,市气象局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厦漳同城化人工增雨作业工作机制,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评估,自2017年入秋以来,人影作业增雨量累计达1.5亿立方米。

  近年来,厦门气象人不断完善与港口、海事、环保、国土、交警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开展海洋气象、地质灾害、道路交通、山洪灾害风险预警、森林火险气象指数、雾霾等专业气象服务,努力满足不同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还体现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上。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气象保障工作中,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福建、厦门气象部门提前一年备战,依托全国气象部门技术资源,利用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和科技成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顺利举行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服务。国际马拉松赛、98投洽会、台交会、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的重大活动越来越多,精细、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盈盈一水间,两岸若比邻。近年来,厦门气象部门不断深化对台气象交流与合作,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谱写了新的华章。市气象局承办了7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海峡气象科技研讨会;务实开展厦金两地气象灾害联防,常态化开展金门气象服务;依托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积极搭建两岸气象科技常态化交流平台,特聘台湾专家来厦开展辅导讲座,与台湾大学中尺度气象实验室紧密合作,加强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气象科技问题的合作研究,积极开展科技人员互访,选派业务骨干赴台学习……

  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魄力与创新突破的精神,早已写入厦门气象人的基因。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全体干部职工锐意进取,爱岗敬业,扎实做好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工作。自2009年厦门市气象局被评为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起,已经连续四次蝉联这一荣誉称号;市局党总支(今年已经升格为机关党委)多次荣获“厦门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气象发展成果, 惠及社会民生

  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改革开放40年的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中,厦门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突出智慧气象为抓手,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近年来,厦门市气象局建立和完善了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精细化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工作平台,预报员综合应用各种观测资料、技术和方法制作各种实效天气预报产品的技术路线,建立了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和短期监测预警业务。

  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气象部门着力打造民生气象服务品牌,使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精细化水平也不断提升。40年前,厦门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市24小时的晴雨、气温等简单预报信息。如今,日常天气预报产品分辨率精细到区级,发布时间间隔缩短为6小时一次;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平均提前30分钟以上,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5%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小于80公里……

  改革开放之初,天气预报信息的发布渠道只有厦门日报和广播电台,如今气象部门通过打造环境气象、出行气象站等品牌电视栏目,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短信、LED信息显示屏等媒体平台,使市民获得气象信息更加便捷。其中,气象部门精心打造的专家连线栏目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体系中预警信息权威发布渠道。全市目前拥有7大类100多种气象服务产品,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超过85%,气象综合预报业务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三代天气雷达, 见证监测预警水平的跃升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是厦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气象雷达的更新换代,成为厦门气象事业不断跃升发展的缩影。

  1992年,国内首部国产714-SD多普勒气象雷达布设在厦门。经过三年建设,1995年投入试运行。这部气象雷达的建成确立了厦门成为全省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次中心的地位。

  2000年,市气象局获批在狐尾山建设新一代单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海上明珠项目),于2004年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该工程集天气监测、预警发布、防灾抗灾指挥、科普教育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厦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海上明珠”气象塔也在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与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的“40年40大建设” 大型征选活动中获得嘉誉。  2015年,国内第一部整机生产的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落户厦门天语舟气象科技园,厦门气象探测能力再一次得到明显提升,雷达监测数据更加完整,使厦门气象监测预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从1992年至2015年三代天气雷达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对日常降水天气的监测,更是重大天气过程优质服务的保证,为气象防灾减灾、精准气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气象部门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估机制,推进“传帮带”建设,加大业务人才交流力度,人才队伍不断呈现出新的活力。目前,市气象部门的在岗职工中,7人有博士学历,而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共有52人,占比超过一半。2017年,厦门气象部门1人被评为福建省气象局业务科技领军人才、3人被评为业务科技骨干人才、10人被评为一线优秀专门人才;今年,首次培养出1名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厦门在全省预报竞赛中获全体第二名,个人全能第一、第五名……

  开放合作,聚智引才。2016年,由中国气象局和厦门市政府共建的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推进海峡气象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与海峡两岸十几所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特聘专家、特聘指导老师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创新平台。近3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多普勒雷达组网三维风场反演雷达拼图及其同化应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气象报特约记者 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