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媒体看气象】踏准时代节奏行稳致远

27.11.2018  21:51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海,何泱泱。

  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风雨兼程。

  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是福建的主要气象灾害,特别是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比过半。每到夏秋季节,台风总是携风雨“如约而至”,人们期盼着甘霖解除干旱的同时,又心存敬畏,担心风雨肆虐八闽大地。

  从大念“山海经”到落实高质量赶超,加快新福建建设,气象部门根据省情,砥砺奋进,跨越发展。

   你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

  对于不久前刚从福建省气象台退休、做了一辈子预报工作的国家首席预报员刘爱鸣来说,“不忘初心”地把每一个天气过程都预报准了,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是她与千千万万个气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36年前,刘爱鸣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投身于气象事业中。从昔日的“局限探测”到如今的“海陆空”一体化观测系统,从昔日的“经验式”预报模式,到如今精确到2.5×2.5公里的智能网格预报,她与福建气象一路同行,一同成长。我们可以循着她的足迹,一起回顾福建气象事业四十年来的历史变迁与飞跃发展。

  1982年,刘爱鸣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正逢改革开放初期,时常听前辈们对年轻预报员说,“你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如今已有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可以提前探测到台风的动态,不至于台风都到‘家门口’了还浑然不知。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因为缺乏海上探测资料,福建曾吃过“大亏”。

  1959年8月,当年第3号台风进入台湾海峡之后,趁夜加快速度于23日凌晨3时携60米/秒的极大风速登陆厦门。在探测手段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气象部门未能及时发布准确预警,导致以厦门为主的沿海地区700多人遇难,3800多艘渔船毁坏,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

  惨痛的教训促使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决定在福建沿海建立全国第一部天气雷达,以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已在福州、厦门、南平配备了三部713型天气雷达,可以对降水回波强度进行准确探测。

  不过在当时,因为通信手段有限,建在高山上的雷达监测到降水回波后,信息只能由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转述”给远方的预报员。预报员只能根据语言描述,凭经验大致画出回波范围和强度。画一张手工“雷达图”十分耗时,一天出不了几张图,自然实效性也不够,远远达不到短时临近预报的要求。

  1993年,福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启动建设全国第一个省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即“二级基地”。福建省委省政府要求,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提高福建省气象现代化水平,打好基础,扎扎实实,精益求精。

  “所谓的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台风、暴雨、雷暴、冰雹、龙卷等都属于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刘爱鸣说。

  承载着百姓期盼和省领导重托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成为福建气象现代化的起点和里程碑,为海峡西岸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

  20世纪90年代,福建开始建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探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1990年,省气象台开始启用自动填图机,结束了手工填绘天气图的历史。1997年,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的应用使天气预报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实现“无纸化”操作的同时,更为预报员提供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天气预报信息,实现了天气预报现代化流程。

  1996年,基于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的警报服务子系统,多媒体气象预警服务终端和多媒体天气预报声像制作系统完成开发。福建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开播,结束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时代。

  “在此之前,我们预报员每天都要躲到一间安静密闭的小屋子里通过电话给电台读‘天气预报’,电台工作人员手抄下来后再复读一遍跟我们校对。”回忆起刚毕业那几年的特殊经历,刘爱鸣记忆犹新,“特别是台风来临前,天气总是很闷热,小屋子没风扇,台风预报的文字又多,这读一遍再校对一遍,整个人就像蒸了一次桑拿一样。

  1999年9月,福建省气象局为辽宁营口远洋渔业公司的返航船队进行跟踪服务,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周到,使船队成功避开了热带风暴的危险地区,安全顺利地回到营口。这次服务的完成,离不开背后探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天气预报的不断精准和传播途径不断完善。

  同一年的10月,当年第14号强台风在福建龙海登陆。这是继1959年第3号台风之后对福建造成风雨影响最大的台风。当台风还远在南海海面时,便已被气象卫星牢牢锁定。当台风进入雷达探测范围后,位置和动向可每小时更新一次。工作人员每小时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外发布滚动预报,还通过互联网、电话、传真、短信等手段不间断发布警报,接受公众咨询。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厦门机场关闭,全市企业停产。风雨侵袭后,部分县市停水、停电,交通中断,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不幸遇难的十余人主要是海上养殖渔排上不肯撤离的水产养殖户。这与40年前已是天壤之别!

  “我们遇上了继往开来的新世纪

  “我们遇上了继往开来的新世纪!自动站的建设为精细化天气预报提供准确、可靠、稳定的数据支撑。”21世纪初已承担着“领班”角色的刘爱鸣对她的“徒弟”黄志刚感慨,“随着多普勒雷达的建设,不仅能准确探测雨势的大小,还能判断风速风向,每6分钟就能更新一张雷达图,让我们能更准确、更及时地做出预报。

  2001年龙岩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刚刚投入业务运行,就立马捕捉到几乎快减弱成热带低压的台风“百合”竟然又在近海再次加强为强热带风暴。

  “这是我作为预报员第一次在雷达图像上看到如此清晰的台风结构,也认识到了先进的天气雷达在台风监测预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黄志刚说。

  随着信息科学迅猛发展,2003年开始,数值天气预报开始主导着天气预报的舞台,彻底解放了预报员的“双手”。数值预报产品为暴雨、寒潮、高温等提供较准确、客观、定点的数据,对台风路径预报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能准确诊断实时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

  对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数值天气预报虽然彻底解放了预报员的“双手”,但对突发性特大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超短时特大暴雨的预报能力还是不够。这就需要有更精细、更精准的预报模式来提高预报的质量。于是,智能网格预报“诞生”了。

  2013年,福建省气象局以建设“智能、精细、精准的数字化、无缝隙网格预报业务体系”为工作思路,开启实施精细化气象网格预报业务建设。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福建已建立国家、省联动定时制作,24小时温度、降水、风逐小时实时滚动更新,共织网格预报服务“一张网”的业务流程。这张网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2.5公里,通过引进、研发主客观融合的网格预报技术、预报服务产品自动转换技术等,预报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发布实现了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目前福建24小时晴雨预报技巧、48小时暴雨预报技巧和最低温度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全国名列前三,一般性降水和24小时暴雨预报技巧也位居前列。

  近年来,福建省已建成了由2105个自动气象站、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两个卫星直收站、7个海洋浮标站以及16部风廓线雷达等组成的“海陆空”一体化气象监测网,涵盖领域更广、技术更新、站点更密。“天罗地网”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的分钟级监测,让各种气象灾害“无处遁形”,台风和短历时强天气的监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代化立体综合探测体系已然成形。气象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早已今非昔比。

  2016年中秋临近,福建百姓正准备节庆,不料台风“莫兰蒂”气势汹汹,直指东南沿海。这是当年全球头号“风王”,其边缘在台湾南端轻轻一掠,就造成数十人伤亡。

  “莫兰蒂”在厦门登陆的那个夜晚,惊心动魄的场景让每一个亲历者都终生难忘!这个城市沿海建筑迎风面的玻璃几乎都被风“撕碎”,65万棵树木顷刻倒伏,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厦门一夜间遍体鳞伤。然而,堪称人类防台风史上的奇迹,就在这场大灾难中发生了:位于登陆中心点的厦门,人员几乎零伤亡!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福建气象部门在防汛指挥作战图上直接画出半径50公里范围的“灾害核心区”:“本次台风将给这‘核心区’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气象部门的这一结论让厦门市政府在“莫兰蒂”登陆的前一天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防台风紧急动员令,在全市实行停工、停产、停课、休市。面对极端异常的天灾,省委省政府进行了超常规的防御部署、超常规的组织动员。“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应急机制,在此关键时刻确保了每一份预警都被精准投送、每一条指令都得到有力执行,防御部署不留死角。 

   他们迈向逐梦前行的新时代”。

  “今年年初,我退休了。但是每当灾害性天气来袭时,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关注天气动态。不过,看到每次过程他们都能从容应对,我也甚感欣慰。特别是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玛莉亚’的预报预警服务过程,又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刘爱鸣为省气象台的同事们竖起大拇指,“天气预报方法尽管经历了上百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永远没有终点。他们迈向逐梦前行的新时代!

  7月11日台风“玛莉亚”以59.3米/秒的极大风速登陆福建连江,为1949年以来7月首次登陆福建最强的台风,具有登陆早、强度强、移速快、气压低、大风影响范围大、降水大值区集中、威胁大、影响重等特点。福建气象部门应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精准预报了台风强度、路径和登陆时间地点,风雨影响更是精准预报到乡镇,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仅33.5公里,精准度创历史新高,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整个台风过程,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全程跟踪预报预警,始终把握“正面登陆、严重影响”的结论,发布台风预报警报1143份,暴雨、大风预报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暴雨预报精细到全省各乡镇,针对强降水区域还进行了多时次的短时临近滚动预报,大风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从海上、沿海扩大到内陆,更是精准到福州、宁德、平潭、莆田等城市以及所属各县市。这些风雨影响的精准预报为省委省政府精准指挥、精准防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精准的气象预报结论,及时动员部署,全过程强有力组织,11位省领导分别挂帅点对点协同指挥,果断发布动员令,采取“三停一休”、转移人员、撤离船只、关闭景区、封闭路网等有效措施,做到了零伤亡、少损失。

  “我在防汛办工作20余年了,经历了这么多年台风、暴雨的防御过程,一个最直接的体会就是,防汛工作特别是防汛安全容不得半点折扣。比如面对台风、暴雨,全省一千多个乡镇,只要有一个乡镇的防御工作没到位,后果都可能很严重。所以我们工作的及格线不是60分,而是100分。每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我们都按100%不出现人员伤亡、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标准来要求部署。气象部门就是防汛抗旱工作的‘侦察兵’,不可或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督查专员郑国恩说,“随着福建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气象部门在防范灾害性天气、引导趋利避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服务效果越来越显著。

  据调查,政府部门、联动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台风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5.7%、94.2%和89.2%。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接受采访时表示,“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处于多重发展机遇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福建省气象局必将不辱使命、不负期许,积极落实福建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战略,实施气象精细监测能力、气象精准预报能力、气象精确预警能力、精心气象服务能力等七大气象现代化提升工程,努力实现综合观测硬实力全国一流,预测预报软实力全国领先,全面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新福建跨越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保障 ”(中国气象报记者 汤珺琳 通讯员 谢玉丽岳辉英 吴婷婕 郑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