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结果延后 尚未开始审议

22.06.2014  15:59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结果将揭晓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起“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辉煌印记。但是,原本计划于北京时间昨晚公布的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申遗结果再度延后,由于进度一再拖延,世界遗产大会尚未开始审议中国的项目。也因此,昨天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等。

从北京时间前天晚上8点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备选项目就进入了最为紧张也是最为关键的议程,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产生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今年有两个项目申报,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是丝绸之路。

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我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而丝绸之路则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也就是说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我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这是我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45处,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据说,在接下来几年的预备名单上,已经排了30几个申遗项目了。那为什么各地如此热衷于“申遗”?戴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帽子,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踏上丝绸之路的每处遗址,总难免有种随时会“穿越”到古代的幻觉。站在西北荒无人烟的大漠中,也很容易想象,眼前骆驼成群、商人们一颠一颠地运送着对本国百姓完全陌生的“新鲜玩意儿”,比如丝绸、茶叶,或者香料。但记者一直困惑的是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在如此的热衷“申遗”。申遗,到底改变了什么?这种思考,是从和甘肃省瓜州县文物局副局长薛金的对话开始的。

薛金:你看前面遗产区那有个保护建桩,建桩上面不是有个四方形刻的在那空着么,那就等着锁阳城申遗成功以后,把“世界遗产”的标志就要刻在上面,等明天。

在我国全部22个申遗点里,锁阳城不知道算不算最不知名的,采访的当天除了我们也只看见零星几个游客。但这里,却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城墙、保存完好的军事防御和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对于锁阳城,对于地方政府,“申遗”意味着遗址为天下知,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