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部省份结束2014年高考 多地高考模式微调

08.06.2014  19:23

6月8日下午,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最后一门英语。长沙第一中学考点前的大街旁坐满了陪考家长。中新社发 杨华峰摄

6月7日是全国高考的第一天,上海金山公安分局特警队员持枪护考。中新社发 张浪 摄

中新网6月8日电综合报道,伴随着6月8日下午英语考试的交卷铃声,除个别省份有其他安排外,全国大部分省份结束2014年高考。在过去的两天里,高考成为网络讨论的第一话题,各地高考题目或褒或贬引发众议。而多个省份的高考模式微调,也为高考改革作出初步尝试。

2014年,中国参加高考的报考考生人数为939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7万人。教育部日前对外公布了2014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其中本科363万人,高职(专科)335万人。

众说纷纭的高考作文

每年高考,最被广为讨论的就是各地的作文题目。一方面,语文是两天高考的第一科;另一方面,就如网友所说“也想讨论天文地理三角函数,可当年走出高考考场那一刻,就已经还给老师了。

根据统计,今年高考作文流行“看风景”。其中,湖北卷的作文素材是“一群人上山看风景”;辽宁卷的作文素材是“祖孙两人坐在山上看风景”;而山东卷的作文素材是“透过窗口看风景”。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多是一个情境引出哲理,竭尽全力让考题变得“耐人寻味”。他最欣赏天津卷的高考作文题“卖菜老太装智慧芯片”。

今年北京高考首次出现10分的“微写作”:给考生三个选择,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字数不超过150字。这种新颖的形式,让网友联想到近年来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微写作,与当下网络流行契合。

部分省市尝试高考微改革

除了北京的“微写作”,山东、重庆等地的高考题目也较以往有了新的特点。

今年山东文理综合在考试模式上有比较大变化,取消了之前延用多年的“3+X+1”中的这个“1”,也就是基本能力测试,改为“3+X”。“3”就是语文数学外语,X是文理综合。

而关于英语高考的改革,重庆走在了前面。与往年相比,今年重庆高考的一大变化就是英语考试科目的听力部分已由一年两次的PETS-2替代,因此今年的英语考试时间比以往缩短20分钟,仅为100分钟。

2014年,“异地高考”的覆盖面扩及28个省份。随着“异地高考”的实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高考人数出现下降,而劳务输入大省高考人数出现上升。2014年,广东是中国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达75.6万人,同比增加2.6万人。“异地高考被认为是近年来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不少专家把2014年称作中国教育改革元年,从教育部到各省区市,相继出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教学过程、治理择校、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