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如何与学生“美遇”?

21.11.2016  20:35

  15日至17日,福建省学校美育工作专题培训班在福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市教育局、中小学、中职学校以及艺术类高校的负责人与教师共同学习如何让学生通过美育,实现“美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少一线美育教师感叹,学校美育、艺术教育的春天正在到来。

   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人人会唱歌、人人会写一手漂亮字、人人会一项乐器、人人会欣赏名曲名画。”作为一所农村校,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却提出了这样的总体目标,

  “我们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甚至不是为了培养特长生,只是希望美育惠及每个孩子。”校长苏永远说。

  对于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界早有共识: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然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曾是美育的写照。“从现实来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坦言。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缺额较大,城市与农村老少边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改变的契机已经出现。

  今年5月,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我省教育史上第一次由省政府出台专门针对学校美育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指导文件。

  8月,教育部与包括我省在内的8省(市)在京签署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旨在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构建上下联动、统筹整合、协同推进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工作机制。

  督导评估手段,也牵住了学校美育工作的“牛鼻子”。

  2016年开始,美育纳入高校、中职教学、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作为全省中考中招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县督导”“教育强县”评估体系中,美育工作也成为重要测评指标。

   多措并举补齐师资短板

  按照规划,到2018年,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将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要实现既定目标,最大的短板来自于师资。山区县松溪的探索值得肯定。

  松溪县教育局副书记杨恭宝介绍,和其他地方一样,松溪县中小学美育教师也存在结构性缺员的问题。对此,该县坚持推行片区走教制度,要求相对富足的学校美育教师,就近兼任2至3所学校美育课程,实现美育师资共享。此外,民间的文化“达人”也成为促进学校美育与地方艺术特色有机结合的宝贵资源,已有16名拥有版画、木偶戏、山歌等特长的专业艺术团体人员、民间艺人到校辅导授课。

  “只要因地制宜,也能把学校美育搞得有声有色。”杨恭宝介绍,利用废旧报纸、树枝等,照样可以制作出漂亮的纸浆画、树叶画;笛子、口琴、葫芦丝这样简单易学、价格不高的小乐器,同样可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开源、增效、提质——我省提出,将从这三个方面破解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据了解,今年我省新招录的中小学教师中,美育教师所占比例已达12.4%,今后,这一比重将加大到15%。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到乡村学校顶岗实习、公开招募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承担美育教学也将成为常态。

  我省还鼓励采取对口帮扶、走教、巡回支教等多种形式,确保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具有艺术特长的在职教师兼职承担美育课程,教学工作量也可合并计算。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训不再是美育老师的专利,而将被纳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程体系。

   全科渗透打好人生底色

  “美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渗透的过程,要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就应该把美育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黄柠表示。

  她介绍,学校以全科渗透体现对美的追求:语文课,注重从艺术的角度指导学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去欣赏人物的高大形象和美好的精神世界;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去感受社会的美好,去体会道德的美;数学课,在研究数量协调美、严谨美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育课,通过场地设计、动作示范、队列队形、组织活动的艺术,让学生感受健与美的完美结合;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则通过科技工艺制作,让学生去感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创造出更完美的形式,去体会劳动创造的美……

  福州四中副校长林逞豪介绍,学校美育工作经历了美术教学形成特色项目—课程教学美育渗透—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面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用美育打好人生底色。”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美育既体现为直接可见的技能,也体现为综合性的修养,包含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深层次内容,有时不是直接体现出来,但却形成了一个人为人行事的色彩、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