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纠纷不用上法庭 厦门施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规

09.06.2015  12:35

    一遇上纠纷就只能走法律途径,闹上法庭?其实不然,也许经过调解员的耐心调解,甚至在微信上多方聊聊,最后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了。这就是《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一个缩影。

    昨日,晨报记者从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备受各方关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为此点赞。值得注意的是,《条例》自5月1日正式实施,尽管刚刚满月,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进展、成效。

    开创先例,厦门经验获赞

    在发布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明聪说,《条例》开创了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先例,不仅是推进厦门社会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重大举措,还在全国树立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的标杆,为其他地区相关立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4月9日,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四川省召开,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道溪应邀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了《条例》立法情况。” 杜明聪透露,在这次大会上,厦门经验备受各方关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充分肯定《条例》的出台在全国起到的表率作用。

    便民利民,解决途径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范愉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一领域的泰斗级专家,她具体参与了厦门这一条例的立法进程。昨日,她专门解读了《条例》的利好。

    范愉说,多元化强调诉讼与非诉讼的平衡,而且强调各种机制的衔接。《条例》的特点在于把民间性的、司法性的、行政性的都纳入其中,强调每个环节的衔接,当事人有很多选择,而且可以根据纠纷解决的规律来选择。

    在她看来,这部法规好就好在立足于便民利民,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和适宜的纠纷解决途径,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这部法规是一种顶层设计,全局布局,而且采取各个方面总体推进的措施方式,这一点非常可贵。

    微信调解让百姓少跑路

    年仅4岁的小花在幼儿园里被同学小东抓花了脸。得知此事后,小花家长急忙赶到幼儿园,双方家长起了纠纷。考虑到双方家长都是上班族,鹭江司法所调解员通过微信分别做家长工作,倾听家长诉求。短短几天时间,双方家长和解,小花的伤也得到了及时医治。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司法局已联合海西晨报等单位开通了“厦门调解”、“鹭江法律帮你忙”、“小邱征拆纠纷调解工作室”等微信平台,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为当事人提供咨询、在线调解等服务,让百姓少跑路、不跑路也能化解纠纷。

    遇上物业纠纷找小区工作室

    晨报讯(记者 陈璐)房屋漏水、噪音扰民、高空抛物……在小区居住,遇上物业纠纷最烦心。在海沧未来海岸社区,居民若遇上物业纠纷,可以找宽绰调解工作室“评理”。近日,海沧区成立了厦门首个物业纠纷个人调解工作室———宽绰调解工作室。

    工作室的“主人”许宽绰是海投物业公司蓝月湾二期物业管理服务处主任,多年的物业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纠纷的经验。除了许宽绰外,工作室还吸纳了小区管理处主任、片区管理员、居委会网格员和热心居民等人员。

    记者 蔡樱柳 陈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