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推介科技项目成果逾10万项 "6·18"奏响新篇章

24.06.2018  10:01

  为突破创新动能瓶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福建省自2003年开始举办被称为“6·18”平台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打造区域科技成果对接的重要平台。16年来,“6·18”平台共推介科技项目成果逾10万项,促进4万多项成果在福建转化落地,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0亿元。

  引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无人机预警指挥车,AR沉浸式互动教室,以草代木的菌草技术……“6·18”平台针对福建传统产业多、科研资源少、重大科研项目缺乏的省情,持续引入国内外创新资源,以科技转化带动产业升级。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一批批福建本土最新的科技成果正是创新驱动的最好注脚。

  6月18日,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暨院士项目签约仪式正式举行,43家今年成立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38位院士的见证下授牌,19个院士专家项目现场签约,内容涵盖前沿技术研发、专利技术引进、重大课题研究、科技战略咨询等。

  “在6年前的今天,我们与中科院陈霖院士进行签约,依靠中科院的脑与认知科学前沿技术,公司研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来自福建泉州的泰好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锦章是“6·18”平台发展的受益者。2017年,公司销售业绩达到了5000多万元,同比增长超过30%,已经积累申请了近30个专利。

  福州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李立光介绍,去年福州大学共通过“6·18”等平台完成超过44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以此次推介的“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为例,该项目在2年内共获得25件国家发明专利,年产值达2.3亿元,今年将有望复制到新疆,为当地的棉秆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脱贫攻坚战里的科技之光

  近年来,“6·18”平台通过扶持科技兴农项目,有效帮扶福建23个贫困县优化产业结构,将科技扶贫理念落实为百姓真正的获得感。

  在宁德市,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茶农称为“粗茶淘金者”。记者在这里看到,一箱箱在茶商眼里不值钱的老粗茶被碾碎浸泡,经过酶解、分离、沉淀、大孔吸附树脂、喷雾冷冻干燥等工艺,最终提取出了晶体状茶黄素。

  “经过提纯的茶粉、茶浓缩液等原料将被供应给各大饮料生产商,通过精深加工,粗茶附加值将大大提升。”仙洋洋食品总经理陈侹说,公司正是在“6·18”平台上和专业院校完成对接,共同研发技术降低了茶黄素制作成本。

  如今,宁德全市100多万亩茶园的产量里,有三分之二是粗老茶叶。仅仙洋洋食品一天就能将近百吨粗茶加工提取。过去被丢弃的粗茶,如今成了科技扶贫的“香饽饽”。

  同样在古田县,即冲即饮的银耳羹、食用菌护肤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深受市场喜爱。当地政府介绍,通过“6·18”项目对接,政府、企业和高校组成的技术小组对银耳高产化栽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成功使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进入系统化、数据化、智能化时代,让乡村里的食用菌产业成了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6·18”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对23个省级扶贫县开展科技扶贫,推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有力提高了当地产业发展水平。

  科技服务发展奏响产研“协奏曲

  持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福建以“6·18”平台为依托,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我们的目标是让科技对接像网购一样方便。”福建省发展改革委项目推进处调研员张一鸿介绍,如今“6·18”平台组建了福建项目成果交易服务中心常年推进,借助官方网站、杂志、热线、微博和论坛等形式,平台全年更新推广科技转化的项目经验,发布各级产学研成果和最新需求等。

  张一鸿介绍,目前福建共有300家各类众创空间、136家科技孵化器、3000多家创业企业主动融入“6·18”平台。以“6·18”平台、“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厦门投洽会等平台为基础,福建正不断加快前沿科技与一线企业的对接,奏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研“协奏曲”。(记者 陈弘毅 黄鹏飞)

【责任编辑:陈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