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构建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生根”

22.06.2018  14:54
今年“6·18”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4万多项科技成果在福建转化落地,带动社会投资5000多亿元……今日闭幕的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它伴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步伐,一路探索,一路成长,从一个展会发展成为“创新的平台、创业的桥梁、创造的载体”,成为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福建正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福建模式”。

   集聚科技资源 培育发展新动能

  2003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福建经济发展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急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聚高新适用技术和生产要素。2003年,福建在全国率先举办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被称为是“福建极具创意和解决发展‘短板’”的一项决策。

  16年来,“6•18”集聚大量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弥补了福建的短板,推动前沿科技在福建转化应用,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高点。“6•18”使一个个创新项目成果对接落地,一个个企业技术、资本、人才难题迎刃而解,一批批企业因此成为科技小巨人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今年“6•18”38位院士齐聚,比去年增加6位,带来一批项目并成功对接。有19个院士专家项目进行现场签约,内容包括前沿技术研发、专利技术引进、重大课题研究、科技战略咨询等,具有技术先进成熟、合作模式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

“6•18”上众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团队与福建闽瑞环保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卫材用生物可降解双组分纤维的开发及产业化”和“立体弹性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开发及产业化”两个项目。

  据介绍,产品原材料来源于植物或微生物,节约石油资源;生产过程无污染产生;产品使用丢弃后生物可降解,无污染,2个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1万吨的销售规模,年利税3000多万元。

  “‘6•18’为我们稀土的高值利用找到一个新的出路。”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杨帆说,他们与国家核动力设计院中广核研究院进行签约,双方将在核军工保温材料和辐射屏蔽材料领域进行合作。

  福建省发改委总规划师林向东表示,“6•18”从制约发展最关键的领域着手,每年有针对性邀请300家以上项目资源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展,同时邀请2500名以上“两院”院士等境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一起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短板。同时,柔性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构建大平台、引进大成果,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引导企业更多走依靠科技、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路,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6•18’根据我省各行业‘体检会诊’结果,有针对性征集推介先进适用项目成果、企业共性技术需求,来梳理项目成果,来推动项目落地。”林向东说,通过举办“6·18”对接日、搭建“6·18”双创云平台、设立“6·18”协同创新院等,打造“五天盛会、常年对接、永不落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举办双创活动,建立崇尚创新的氛围和激励创新的机制,激活各类创新群体活力和潜力。

福建中医药大学展示的一款智能护理床

   产学研融合 为企业创新“添火加油

  在今年“6·18”的高校成果展馆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展位上,记者看到了一款智能护理床,这是该校和福建荣耀健身器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具有自动翻身、卧坐转换、坐站转换等功能。

  “可以离床监测,设置一个时间范围,老人在这个时间段离开床会报警。”这款产品的设计者罗老师说,这款护理床主要出于改善老年人、卧床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次“6·18”福建中医药大学带来了智能糖尿病运动手环、传统动康复训练系统、儿童认知康复训练机器人等展品,这些都是和企业合作研发的,不少已经投入到市场。

  “我们学校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康复技术和研发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助推康复产业优化升级。”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陶静表示,福建中医药大学设立的康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紧密联系企业,为企业提供各种专利产品、技术优化和研发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如为海峡汇富在福州滨海新城建设的康复产业园、武夷山久远在武夷新区建设的康复综合体等提供康复内容设计和人员培训。

  福建思嘉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6•18”的常客,通过“6·18”平台,这家公司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及业界专家协同攻关,成功研制开发了红囊软体沼气池材料、空间布材料等,突破了沼气池冬天停气的世界性难题,建立了空间布材料产品产量及性能稳居国内外同行前列的优势。

  福建思嘉董事长林生雄表示,从这几年来看,“6•18”邀请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业界专家和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庞大,使展会成为国内外创新人才的一次大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大平台,企业也能获取很多的项目成果信息与技术信息。

  今年“6•18”高校项目成果签约总金额再创新高,达14.1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23.8%。省内外高校依托“6•18”平台,推动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及时在福建转化落地,体现福建省高校科技服务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已累计推介创新成果近3万余项,对接合作项目超过3000项,为推动福建省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6•18”集聚了不少创新产品受到资本的关注

   6·18”基金助力 服务项目落地转化

  今年“6·18”期间,30部由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配套锂电池的新福达新能源公交车开始在南平市上线运营。

  今年3月,位于南平武夷新区的福建巨电正式投产国内外首创的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而该项目正是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2016年第14届“6・18”成功对接的科技部863火炬计划成果。

  “这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得益于‘6·18’创新平台。”技术发明人、北京神州巨电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原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麦克说。

  2016年,神州巨电参展“6·18”,与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成功对接,在武夷新区合资成立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项目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福建省重点项目,加快推进。“6·18”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也参股投资。

  “项目的投产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武说,最近,江苏、山东、吉林等地都组团来考察洽谈,以提供优惠政策为条件,邀请合资办厂。

  这是“6·18”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我省快速实现产业化的一个缩影。2015年6月,福建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招标集团发起设立“6·18”产业投资基金。当年10月,招标集团出资2亿元发起设立“6·18”基金,并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近三年来,依托“6·18”平台,积极参与“6·18”对接活动,辅导“6·18”对接项目完善商业模式、融资方案,投资“6·18”对接的新兴产业项目。

  今年的“6·18”智能制造馆内,来自福州福建永越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一款机器人,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制作冰淇淋,不少市民围着扫码“下单”。“消费者可以通过触摸屏挑选自己喜欢的冰淇淋品种,并投币或者扫码支付,便自动进行冰激凌制作。”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6年,永越智能首次参展“6·18”,被“6·18”基金相中。如今已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的领先者,车身喷涂机器人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名。今年“6·18”,永越智能还与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围绕机器人产业开展一系列战略合作。

  陈武告诉记者,自“6·18”基金成立以来,已投资了12个“6·18”对接项目,总投资金额达9.63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环保、医疗等国家新兴行业的高新技术转化项目。同时,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目前,“6·18”基金已与建瓯、龙海、福安等地分别合作发起成立子基金,并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资本对接“6·18”项目,支持当地产业发展。

  “通过投项目带动了风险投资,带动了一些VC、PE对“6•18”项目的关注,我们最近也把近几年的项目推介给其它金融机构,他们非常感兴趣,比较好的解决了初创企业融资贵和融资难的问题。”林向东说。

  今年“6·18”上,福建省六一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打造的“‘6·18’优选板”揭牌,17家企业成为首批挂牌企业。将重点为“6·18”对接的项目与企业提供路演、培训、日常管理顾问、天使投资、创业辅导、法律规范、融资设计、财务规划、上市辅导等方面服务,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可转债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记者 卢金福)

【责任编辑:黄今】
国字号平台正式“花”落福建 高精尖项目助推企业扬帆
  国字号平台“花”落福建 高精尖项目助推企业扬帆福建新闻
以国际化视野聚全球资源 "海丝"核心区福建交创新方案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迎来新使命。福建新闻
16年推介科技项目成果逾10万项 "6·18"奏响新篇章
  为突破创新动能瓶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福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