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砥砺奋进的五年(八)

27.09.2017  21:04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全局高度部署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殷切嘱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这五年,是我省教育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是全省教育战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五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福建教育》等集中报道展现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典型经验,展现人民群众从教育改革发展当中获得的实惠。

  近年来,我省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备忘录目标,成为全国第7个整体通过“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的省份;建设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验区1个(晋江)、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2个(泉州、同安);建立学生学业水平监测制度,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小片区”管理和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在全国率先创建350所“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

  五年成绩骄人,继续砥砺奋进!今日转发《福建教育》2017年第37期发表的《让乡村的教育和城区一样优质》,且看厦门如何攻克“城乡差距”这一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

让乡村的教育和城区一样优质

——厦门市统筹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厦门市教育局

  近年来,厦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统筹全市教育资源,综合推进办学条件均衡、投入均衡、师资均衡、质量均衡、就学机会均衡等“五个均衡”,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了全市义务教育品质。与此同时,我们还特别把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适应厦门城市发展新定位、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实抓好,收到成效。

  一、政府高度重视,全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关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专门印发工作方案、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责任书,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考核各区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考核。市领导多次深入调研,推进工作。市人大开展专题检查,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任务。在全市大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我市逐步统一全市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统一城乡资源配置标准,在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育发展经费是保障。为此,厦门市建立健全了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2012年,厦门统一全市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每生每年730元、初中每生每年1110元,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2013年进一步将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840元、初中提高到1260元。同时,我们对100人以下的完小和教学点,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编列年度预算,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使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入同类城市先进行列。

  2014年,厦门市6个区全部以高分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教学质量基本均衡,大大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集美区改扩建一批新校园,图为省一级达标校厦门十中(王文津/摄)

  当前,厦门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这对厦门教育供给、布局、结构提出新要求。如何进一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乡村教育品质成为重要课题。对此,厦门在“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提出:“实施农村优质学校创建计划,优化整合布点重复、条件薄弱、质量低、规模小的薄弱学校,推动优质中小学资源在农村地区建设分校、开展集团化办学、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努力在农村建设一批优质义务教育新学校。

  二、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基础,提升农村学校硬件水平

  2010年以来,厦门全市累计投入5亿多元,按照城市学校标准,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2年9月,全市332所公办学校和14个教学点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此后,我们继续开展“回头看”工作,对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完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水平,较高水平地实现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按统一标准配置办学条件的目标。

  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许多农村学校、教学点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偏远山区的教学点,还是繁华城区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教育教学管理均按标准得到提升。农村学校的学生已经可以和城市学校的学生一样在塑胶跑道上运动,在一样配置的教室上课,在更新更美的校园里学习。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设覆盖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包括农村教学点)的教育城域网,完成思明、湖里、集美、海沧、翔安等区信息技术“班班通”工程,认真实施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厦门在线教与学平台即厦门数字学校,厦门市教学动态监测系统、网络视频会议教研系统、“智慧课堂”“云录播”、虚拟仿真实训、“慕课”混合式教学、网络学习空间等的普及应用,对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处城区的阳翟小学与山里的莲花白交祠教学点的孩子,同上美妙的音乐课

  厦门市同安区白交祠小学位于海拔900米的大山里,这里只有十几名学生和两名教师,没有专业的音乐和美术师资。但是,借助远程网络教学设备,远在37.8千米之外的同安区阳翟小学的教师,让这里的学生同样可以倾听音乐课里“海鸥的声音”,在美术课上画出心中的画,这样洋溢着现代色彩的互动课,每周至少有8节。

  厦门市翔安区投入2000多万元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翔安86所中小学1337个班级全部装上“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惠及2.8万名学生,翔安区也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全覆盖的县级区。

  三、制度保障,“传帮带”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早在2008年,厦门教师即实行同城同薪同编,即在全市6个行政区和市直属学校,统一了绩效工资标准。这是一个不小的均衡攻坚成果。然而,“择校”问题依然是义务教育均衡要攻克的重点难关。“择校”主要是择教师。推进教师流动是解决“择校”问题的重要措施。为促进教师流动,2010年,厦门市在实行同城同薪同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推行教师“区管校用”机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6年,校长任职满10年,应跨校交流。教师的流动比例每年不低于应流动教师的10%。目前全市教师流动率已达20%以上,这有效地促进薄弱学校、一般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升。

  在教师编制管理方面,我们新增的教师编制优先用于补充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主要用于补充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满足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需要。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优先聘用等相关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高级教师岗位、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思明区老师在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图片来源: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此基础之上,市教育局采取“送教”模式,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优秀骨干教师,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小组,以教学视导、送教下乡、教学开放日活动、聚焦课堂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村学校培养优秀教学骨干、优秀备课组和教研组。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全市优秀教师、杰出教师到农村巡回指导,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市直属学校则利用自身名师资源,加强与对口学校合作,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如厦门第六中学托管新圩学校以来,制订了《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厦门六中、五缘实验学校、新圩学校三校联合教研制度》,规定每月定期交流两次。3年来,厦门六中与新圩学校互派语、数、英、劳技、心理等5个学科19位骨干教师对口交流;五缘实验学校与新圩学校小学部互派6位骨干教师定期交流。通过“传帮带”,新圩学校的名师数量不断增多,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四、强化优质资源辐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辐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们采取“联姻”合作以及办分校等形式,让名校资源向岛外农村辐射。

  一是“联姻”模式。主要是推进优质校和农村校、薄弱校“联姻”,开展合作办学。例如,集美的灌口中学是灌口镇唯一的一所完中,也是集美区一所典型的农村校。2006年,随着集美区承接厦门岛内工业转移,灌口镇建成了方圆10平方千米的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200多家重点机械工业企业先后落户灌口。原来的农村完中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集美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提出由厦门第一中学与灌口中学合作办学方案,组建了厦门第一中学集美分校。厦门一中派出由30多名退休高级教师与在职高级教师组成的支教团队,按合作办学方案,来到灌口中学“传帮带”。通过近10年的努力,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高中入学3年按时毕业率平均达到96.2%,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合格率平均达到99.85%,高考成绩也取得长足进步。

  二是名校在岛外建“实质性校区”。我市2017年将推进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科技中学和厦门实验小学在岛外建“实质性分校”。这是厦门掀起的新一轮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拓展的行动,也是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岛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所谓“实质性校区”,是为了区别于过去的名校分校或合作校。此轮名校岛外办学,都由名校全权负责,岛外的学校相当于它的一个校区,通过实质性合作,真正把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

  三是“委托”模式。我们积极探索开展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积极推进岛内外学校的交流与帮扶。配合小城镇教育综合改革,我们组织了由五缘实验学校和厦门六中对翔安区新圩学校进行委托管理,由同安一中对汀溪学校进行委托管理。委托学校派出校领导和支教教师赴新圩学校、汀溪学校传授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理念,通过对口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提升岛外小城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四是“小片区”模式。我们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在全市建立74个“小片区”,实现城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民办学校的“小片区”全覆盖。通过推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我们推进紧缺学科片区走教工作,促进农村校开齐、开足课程,努力促进片区学校的均衡发展。

  厦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的“底线保障”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未来,厦门将通过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