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垃圾分类器事半功倍
7月1日起,《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不仅对生活垃圾进行了严格分类,还明确了对个人违规投放的处罚细则,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引发上海网友“学习分类”的热潮。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到明年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今年,46个重点城市将计划投入213亿元,继续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7月5日《新京报》)。
若问近日那些话题最热?垃圾分类必定榜上有名。垃圾分类好处多多,公众心知肚明,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效果难如人意。因而从国家到各地都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条例,对违规投放垃圾者进行处罚,甚至有些地方的处罚标准被称为史上最严,力求促进垃圾分类强行入轨。对此,笔者也和许多网友一样,举双手赞成和支持。但愿通过这次46个全国重点城市试点和垃圾分类立法的成功实践,促进和带动垃圾分类在全国铺开,实现利国利民利个人的预期目标。
从新京报记者梳理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来看:北京立法最早,深圳分类最细致,厦门处罚最严厉,上海行动最快...... 46城中,80%以上采取“四分法”;有25个城市已明确对个人违规投放处罚,最高罚款1000元。此外,各地垃圾分类立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显而易见,垃圾分类不但列入许多地方的工作日程,而且还作为重中之重,一着不让的抓紧抓好。相信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必然会跃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为了认真做好这一工作,各地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很大的阵仗。人们在点赞之余又不免心存疑虑,这样的火力全开,齐抓共管的氛围能否长久,风头过后会不会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导致回归原点等。要知道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早有例证。
对此,笔者倒是有个建议,抓好垃圾分类必须长期抓,抓到位,务求久久为功。促使其成为全民自觉,才是治本之策。就现实来说,在此基础上,还需做到两条腿走路,研制垃圾分类器,运用于各垃圾中转站,从终端上解决问题。应该说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逐步迈入智能化的新时代,研制一款垃圾分类器并不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无论是技术还是投入,都不会太大,只是没人做而已。如果真正能研制成功,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没必要上大量的人力物力抓这项工作,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到研发上岂不是更好。从现实来看,养成垃圾分类全民自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和很长的路要走,在此阶段需要诸多尝试探索,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作为辅助手段,研制垃圾分类器,不失为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下力气,做文章,从而实现垃圾分类效益最大化。(泉州市文明办 陆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