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科技内涵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记者看】
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方面,气象部门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料保障,拥有遍布全国的气象观测台站、农业气象试验站和大气成分观测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包括碳卫星在内的长期卫星监测资料等;其次是技术保障,拥有反映气候系统中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冰冻圈相互作用的数值预报模式;再次,具有长期运行顺畅的业务服务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对明确气候系统、生态环境关键变量的变化规律、影响因子,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转化-传输的机制、机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专家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周广胜: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核心在于从气候系统角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气象部门需要从当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出发,围绕生态和环境保护、气象资源承载力与高效利用、气象生态适应恢复与绿色发展三大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生态绩效的气象归因及生态气象灾变过程研究,发展生态气象数值模式,为生态气象评估预警、防灾减灾及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提升气象部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迫切需要强化科技创新。
一是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气象信息提取与应用技术。提取与气象有关系的生态因子,用合适的气候因子正确表达生态信息。
二是建立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
三是探索建立生态气象归因与耦合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的生态气象数值模式。识别生态破坏哪些是长期演变而来,哪些是自然因素导致,哪些是人为因素作祟,支撑精准问责;建立数值模式,动态表达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四是生态发展气象灾变过程识别与减灾安全保障技术,科学评价灾害影响,为灾害应对提供气象支撑。
五是强化气候资源承载力与气候品质认证技术。
六是加强生态气象适应与风险评价,判断区域气象条件是否适于采取的生态保护修复等举措,研判生态系统面临的气象风险。
七是加强生态气象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丰富修复性人工增雨等气象相关举措的科技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