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探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试验田"种出"生态果"

29.06.2018  09:01
福州市引入PPP治理模式和生态修复,逐步解决城区内河黑臭等问题。 图为市民在安泰河边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记者 林辉 摄

  作为生态“优等生”,2016年6月,福建被确立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路。两年来,沿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擘画的领跑路线图,福建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有机统一。

  记者从27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会获悉,目前中央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有37项已经形成改革成果,其中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生态司法保护机制、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创新、林业金融创新、全流域生态补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长制、厦门生活垃圾分类等一批领先全国的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得到中央改革办、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考核指挥棒“绿”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既要追究政府官员责任,也要追究党委领导责任。2016年起,福建率先扛起“党政同责”大旗,创新实施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两会期间,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共同立下环保“军令状”。

  环保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分内事。2017年,我省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制定环保责任清单,细化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厘清各部门履职范围、职责边界,解决责任多头、责任真空、责任盲区等问题。

  生态环保责任书一年一签订、一年一考核,生态环境问题“一季一通报”,让环保不力的地方官员“红脸”“出汗”……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环境治理从“督企”向“督政”转变,抓住监管“牛鼻子”,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感受到落实“党政同责”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变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动力,做到权力在哪里,生态环保的职责就延伸到哪里。

  “感受到绿色‘指挥棒’带来的压力逐步升级,金箍更紧了,环保责任更明晰了,该干什么怎么干,心里更有数。”基层一名乡镇长坦言,如今在项目取舍上先看“生态脸色”,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执政期间如果所辖地区发生严重生态污染问题,即使离任了也将承担责任。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2016年起,我省将自然资源资产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意味着领导干部离任不仅要审经济账,更要审生态账。

  为了让改革落地生根,2016年,我省出台省级环保督察实施方案,构建起与中央环保督察无缝衔接的制度体系,用督察“”出改革实效。通过压实主体责任,将督察整改与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自然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考核机制挂钩,对整改过程中存在推进不力、整改进度严重滞后、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问题移送问责。

  生态环保,党政同责,责无旁贷。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会上,省委书记于伟国指出,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要像建设、保护好我们的小家一样建设好、保护好大家的家园,持之以恒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清新、更美丽。

   让市场机制“”起来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三明市森林面积2646万亩,覆盖率76.8%。然而,林改后,三明市农民人均分到的林子不足10亩,户均在30~50亩,且还不是集中连片的。由于这种零星分散的小额林权处置较为困难,金融部门想贷却不敢贷,广大林农需要贷款却贷不到。

  2016年底,三明市林业局与三明农商银行合作,率先推出普惠林业金融新产品“福林贷”。由村委牵头设立村级林业担保基金,贷款林农按一定比例交缴保证金,由林业合作社为林农提供贷款担保,林农以其同等价值的林业资产作为反担保申请贷款。贷款额度按林农出资担保基金最高10倍放大,最高可获得20万元贷款,一次授信、年限3年。贷款月利率由之前的8‰以上降至5.9‰,符合林业贴息政策的,实际利率只有约4‰。

  把金融活水引入千家万户,让绿野青山活力迸发。通过率先全国创新林业金融,目前全省涉林贷款余额251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用市场活水换来更多青山绿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要坚持“两手”发力,既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更重视市场机制作用。

  为加快绿色金融创新,2017年,我省出台《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大中型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截至2017年底,全省绿色信贷和绿色非信贷融资余额达2426亿元,同比增长21.5%,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推出贷款1100多亿元。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累计为442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6.3亿元。

  排污要收费,减排能挣钱。近年来,我省在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交易额近10亿元,二级市场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围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在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处理等15个领域实施投资工程包机制,有力促进了生态环保短板领域投资。

   让百姓腰包“”起来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通过改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是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如,福建率先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定了权、树定了根、人定了心,森林覆盖率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发生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林农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砍伐变现。为破解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间的矛盾,2016年以来,我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目前已完成改革23.6万亩。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福建的“绿色不动产”。

  到2017年底,全省累计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4936个,营林面积1180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0164元提高到2017年的16335元,年均增长10%,实现了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为破解“保了生态、饿了肚子”“下游受益、上游牺牲”的尴尬,我省在12条主要流域全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累计筹集补偿资金35亿元,有效促进了流域上下游关系协调,走在全国前列。大部分补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通过流域补偿机制,流域内各市县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2017年,在降水量同比减少39%、主要江河径流量同比减少47%的情况下,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 ~Ⅲ类优良水质比例达95.8%。

  “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我省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努力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加快复制推广创新性强、实施较为成熟的改革成果,加快突破形成初步经验的改革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中央统一部署的改革任务,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样板”。(记者 潘园园/文 记者 林辉 摄)

【责任编辑:黄今】
福建省已建立覆盖12条主要流域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生态补偿,共护一江清水    我省已建立覆盖12条主要流域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到2020年将筹集生态补偿资金18.福建新闻
省政协专题协商:“高颜值”“高素质”如何实现共赢
  ——十二届省政协常委会首场专题协商聚焦“深化国福建新闻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 闽政协建言加强立法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5日电 (闫旭 郑江洛)第十福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