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内现两轮严重雾霾 京津冀雾霾为何卷土重来?

20.10.2014  22:03

被网友戏称为“口罩秀”的北京国际马拉松,因在浓重的雾霾中举行成为热点话题。

国庆假期之后刚刚经历过一场严重雾霾的京津冀,从17日晚开始又被浓重的雾霾所笼罩。“来得早,来得猛、来得频、靠风吹”,不少市民对将要到来的冬天忧心忡忡:雾霾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新节奏?

不到十天出现两轮严重雾霾,秸秆焚烧火点数增加了443个

金秋季节本应秋高气爽,如今却被雾霾唱了主角。业内人士称,未来数月,京津冀将处于重污染天气高发期。天津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慧分析称,由于京津冀区域上空冷空气不活跃、大气环流较为平稳、风力偏小等因素,区域出现雾霾的频率将越来越高。

10月7日后连续4天的重污染天气过去仅一周,又一轮雾霾天气卷土重来。10月17日开始,华北、黄淮地区再次遭遇雾霾侵扰。19日,北京等地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级别。从18日夜间开始,京津冀地区就出现了重度雾霾,北京发布了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从18号夜间一直持续到19日晚上,北京市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都超过每立方米300毫克。到20日上午,北京的雾霾仍然非常严重。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气象状况的改善,雾霾20日晚间将逐步消散。

除了天气原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是雾霾天气频发的首要原因。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秋收的秸秆焚烧、冬季采暖的烧煤,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增加了污染物排放。

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华北地区高空的温度增加,低空温度降低,导致逆温层频繁出现,阻挡了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致使近地面空气污染物浓度增高。

部分省市秸秆焚烧较为集中加重了雾霾。目前,各地已陆续进入秋季秸秆焚烧高峰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10月6日至12日全国秸秆焚烧火点卫星遥感监测情况,共在18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517个。与上一周相比,秸秆焚烧火点数增加了443个。

据记者了解,河北省环保厅、省委农工部、省农业厅组成的3个督导组已经分赴河北省11个设区市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进行督导检查,督查工作将持续到年底。督导检查的重点是环保部公布的焚烧火点,同时,环京津地区、重点区域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沿线及机场周围等区域也是督导重点。

伤筋动骨的产业调整难以立竿见影

煤炭所占比例过高的能源消费结构和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结构,引发大气污染物过量排放,是造成河北省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调结构、转方式是一个伤筋动骨的很长的过程,污染物排放累积了几十年,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行动不可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加快了。”河北省环保联合会秘书长王路光说。

2013年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实施环境治理攻坚行动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专项治理的10条措施,并与各市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增加了环境质量指标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大力实施“压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等治本攻坚行动,新建795家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启动搬迁主城区重污染企业36家。

河北省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目前的治理情况不能令群众满意,但与去年相比,河北省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污染程度确都有所减轻。“2013年雾霾最严重的,1、2月份达标天数都只有1天,今年则没有出现连续十几天以上的过程。在污染程度上,去年污染指数连续超过500情况较多,如去年12月份邢台、石家庄都出现连续5天‘爆表’,今年则是瞬时达到500,没有连续保持那么高的强度。”河北省环境监测站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虽然环保部门“拿数据说话”,但大多数市民并不认可。“今天来,明天走,过几天又回来,雾霾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离开?

能否顺利通过供暖期“大考”?

北方地区即将陆续迎来冬季供暖期,2013年以来治理措施效果到底如何面临“大考”?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在集中供热、热电企业改造、农村散煤治理等方面提前“备考”。

河北华电石家庄裕华热电有限公司称,该公司承担石家庄市区四分之一供热面积的1号燃煤机组经过环保技改后,污染物将“超低排放”。

同时,河北冬季农村普遍采用土锅炉取暖和为蔬菜大棚供暖,且一般都是原煤散烧的方式,据统计年耗煤约4000万吨。河北省目前已启动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主要通过在分户供暖的农户,推广燃煤清洁燃烧炉具配套洁净型煤,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同时,推广秸秆压块、打捆直燃、沼气、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加快推广煤改地热、煤改太阳能、煤改电、煤改气等新型能源利用技术。

环保部督查显示:一些地区应急工作形式大于内容

环保部近日针对上次京津冀地区雾霾的督查结果显示,虽然相关城市均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区应急工作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满足应急要求;应急机制不顺畅,个别地方政府在应急工作开展和部门联动上无实质性举措;机动车限行等部分涉及民生的应急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应急响应迟缓滞后;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与现实需求脱钩。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应对雾霾,各地都成立了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10月18日,天津市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了现场检查,截至当天16时,发现各类污染问题30个。19日截至17时,发现各类污染问题28个。

在上一轮抗霾过程中,京津冀三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逐步协调统一后,实现了首次同步启动,但“准确预测难、应急响应慢、联动水平低”的问题凸显。多地环保部门呼吁,抓紧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区域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和应急响应措施的落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健分析称,从科学预警、联动响应的成效看,目前京津冀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的能力,明显落后于区域重污染天气的高度相关性。但缓解京津冀任何一地的重污染天气,又必须依赖区域联动。

三地环保部门人士表示,“遇到重污染天气,有关部门只是电话沟通一下”。事实上,京津冀已多次提出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但具体落实成效有限。“关键在落实,三地各个城市都要把协商的成果,当成是市长下发的通知去执行。‘君子协定’不执行,谁也管不了谁,就谈不上协同抗霾。”北京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处长李立新说。

针对上述难题,三地环保部门和专家学者提出了多条针对性措施。

首先,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实现提早预报和精准预报。有两项具体工作迫切要做:一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河北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认为,从资金投入层面,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宜更倾向于预报预警等前瞻性能力建设,这样才能加强应急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大数据共享,切实提高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科学分析水平。

第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国家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建议,京津冀相关城市要整合监督执法力量、细化任务,确保预案规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避免“说一套、做另一套”的现象。(参与采写记者巩志宏、方问禹、翟永冠、倪元锦、杨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