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中国“祭”往开来凝聚精神力量

30.09.2014  18:45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首都各界代表参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是少年儿童在纪念碑前,献上手中的鲜花。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9月30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国庆日的前一天,13亿中国人共同祭奠他们的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牺牲的2000万英烈。这天,是中国第一个全国公祭的烈士纪念日。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各界代表出席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吹响烈士纪念日号角、奏唱国歌、全体人员默哀、少先队员献唱队歌、全体人员向人民英雄鲜花……凉萧的秋风中,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的这场“国家祭奠”庄严而隆重。

这一天,全国范围的纪念活动也在各地的烈士陵园展开,各大门户网站开辟网上祭奠,国家公祭网一个小时内收到数万条留言,几亿观众收看了电视和网络直播的公祭活动。各地对烈士家属的慰问活动也在公祭日前几天展开。

一个民族共同的灾难和荣耀都应该被共同记忆,这也是这个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前行的精神动力——这是这个国家通过这场盛大的公祭活动想告诉人民的。

中国最高立法机构早前通过决定,将每年9月30日设立烈士纪念日。决定旨在通过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舆论关注到,除了烈士纪念日,新一届中国领导人设定了更多的时间和场合公祭勇者、亡者、智者和贤者。今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并不讳言两项“决定”的意图: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9月3日,中国高规格纪念了抗战胜利。一周前,中国隆重纪念了先贤孔子诞辰2565周年。

今年的国庆节次日,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10月2日上午将举行民间祭祀典礼。每年的清明节,陕西省更会以官方名义组织有严格规模和仪式的祭祀黄帝大型活动,旨在“和合万邦,消弭战祸”。

观察家指出,中国各级政府高调举行这些公祭,旨在通过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从历史里获得前进的动力,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滋补,弘扬爱国主义与和平发展的理念。

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儒家经典《论语》载孔子门生曾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贤,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唯有缅怀过去,方能珍视当下。

近代以来,中国有数千万人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奉献出生命,绝大多数人成为无名烈士和无名死难者。这些人亦曾为人父母、子女、兄弟,为中国人今天的平静生活、为中国今日的富强筑就基座。他们理应获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纪念。

说到底,缅怀烈士、祭奠先贤,这些行为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国人“追远”“仁爱”“忠恕”“义取”的体现。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说。

对勇者、亡者、智者的纪念,是将一个民族共同体内互不相识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而强大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社会得以凝聚和进步的基石。而举国缅怀为创建新中国做出牺牲的烈士们,又包含着对中国现实的期许和更高追求。

人们注意到,现在的烈士名单跨越了当年党派的界限。还增加了在维护世界和平、抗击非典、保护藏羚羊、反恐斗争中牺牲的战士、医生、环保人士、民警……这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强盛发展、社会的进步完善,那些具有无私忘我、不避艰险精神,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人民福祉、社会发展而奋斗的人,都是未来的英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善于“”往的民族,必将凝聚起所有力量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张崇防 李云路 刘斐 参与采写记者:桂涛、傅双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