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今日厦门举行 逾千名台湾嘉宾出席

14.06.2015  13:36

  闽南网6月14日讯 昨日,为期一周的第七届海峡论坛在主会场厦门开幕,不少配套活动及分论坛纷纷举行。今天上午10点,重头戏论坛大会将在厦门举行,届时,两岸嘉宾约1700人,其中台湾嘉宾1200多人将应邀与会。

   闽台合作助推休闲农业“开枝散叶

  昨日,以“深化休闲农业合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休闲农业对接会”在厦门举行。来自台湾的受邀嘉宾共189人,其中包括30名台湾青年农民参加对接会。

  会场上,50对闽台特色乡镇休闲农业产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对接交流活动,并签订对接合作交流协议;此外,还采用图片展览形式展示福建省内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展现了台湾农民在福建创业的成就。活动结束后,台湾青年农民、农村优秀适用人才将分别赴这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参访交流。

  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秘书长张文宜介绍,台湾休闲农业在1960年萌芽,多为农场开放,供游客采果及采草莓等。2001年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截止到2015年4月,台湾取得许可登记的休闲农场有315家,当前台湾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都市农业、环境意识等三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可供大陆休闲农业参考借鉴。此外,她还表示通过两岸不断交流,将来可在乡镇、休闲农业等方面共享发展成果。

   100位专家学者共商气象服务

  昨天上午,第七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海峡两岸100多位气象业界、学界、农会、消防等方面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基层代表齐聚厦门,共商气象服务两岸民生,提升两岸防灾减灾水平与趋利避害能力。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表示,波及海峡两岸的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日渐多发、频发,气象灾害对两岸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两岸往来以及社会民众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两岸气象合作大有可为,特别是针对暴雨、台风及致灾大风等的研究成果、预报、预警、应急和联防进行常态化合作,可以达到很强的互补共享效果。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荣凯表示,共同期待两岸借助海峡民生气象论坛这一平台和桥梁,进一步深化交流、拓展成果,加快建立起两岸气象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构筑海峡气象灾害监测防御屏障。

  据了解,本届海峡民生气象论坛立足“促进两岸友好往来、造福两岸民生福祉”宗旨,以“探索气象防灾科学,普及产品个性化应用”为主题,关注现代社会对气象信息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导向,交流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在新时期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成果和经验;同时聚焦台湾海峡区域,共同研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共享、气象灾害联防联动以及应急救援气象保障等。

   两岸公益人士探讨公益合作

  昨日,第三届两岸公益论坛在厦门开幕,300多位两岸公益机构代表和爱心人士围绕“公益——让社会更和谐”主题,深入交流实践经验,探讨两岸公益合作。

  论坛中,两岸26位公益代表先后发言,探讨如何做好“公益人物”、“公益传播”和“公益运营”,阐述如何树立公益人物榜样力量,如何提升公益项目的运营能力等。

  论坛还就“成立两岸青少年心理专家智库、建立两岸公益机构重大灾难联动机制、打造两岸公益机构常态化高端交流平台”等内容达成了初步共识。

   两岸专家热议“新媒体、电商和大数据

  12日和13日,两岸数百名专家学者在厦门参加“两岸传播、电商与社会发展论坛”,就新媒体、电商、大数据等近年来传播广泛的互联网热词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分为三大主题,包括“行动、影音、社群——两岸三地新媒体发展现况”、“‘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大数据在电商及舆情分析之应用”。

  “现在谈传播发展,基本都围绕新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上海交大-东森两岸四地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怡认为,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形势,以新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台湾东森新闻云董事长李传伟认为,传播环境已经面临巨大改变,面对网络新时代的崛起,传统媒体要采取新的策略。

  中华无店面商务发展协会理事长廖尚文在主题报告中表示,传统零售业在新媒体及网络发展下,目前都在转型,“零售业+新媒体+大数据”是智慧型的新型零售业。

  本次论坛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等共同主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东森文化基金会承办。

   □资讯

   中央将出台促进社会办医政策

  昨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5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在厦门举办,两岸共400余人就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两岸民营医院发展模式及健康养老产业务实合作的前景及具体措施进行广泛深入探讨。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致词中表示,中央正在制定的促进社会办医的文件即将要出台,这些政策无不给两岸的中医药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未来,社会办医也将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局面转到以预防、养生保健的模式和目的,中医药的优势不言而喻。(海都记者 兰京 陈志坚 陈晓东 林秋燕 张燕红 郑薇 许茵茵 通讯员 余运炜 文/图)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