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武平林改之路:从首创林改到绿色崛起

27.07.2017  17:53

   【“武平林改十五年”系列报道之二】

  捷文水库

  茫茫林海

  这里,开创了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拉开全国林改序幕。

  这里,坚持着一场不停步的改革,树起一座座绿色标杆,推动林改向纵深发展。

  这里,奏响绿色发展旋律,打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武平样本。

  2001年,革命老区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武平县调研,对武平林改给予充分肯定,武平林改做法和经验迅速从武平推广至全省、全国。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武平县不懈探索,持续推进林业配套改革,有效破解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释放出强大生产力,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武平,去探寻“全国林改第一县”以林改为突破口,从一个山区贫困县到“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绿色发展之路。

   老区先行,习近平同志对林改“武平探索”一锤定音,拉开全国林改序幕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总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19个村(居),总人口39.9万,是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林业,曾是武平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

  7月22日,大暑,北半球最热的时候。然而,群山环抱中的武平却是到处清新舒爽。苍翠之中更是一派生机盎然:蜂群忙碌着酿造甜蜜的事业,名贵药材灵芝破土而出,铁皮石斛倚树而生……这些小精灵,述说着林改春风后的巨变。

  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拥有者、捷文村69岁的村民李桂林,没事就喜欢到自家的林子里转转,因为这林子里藏着他的“绿色小银行”。在李桂林皱纹间的笑容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种植花卉、药材,养了鸡鸭,依靠林下经济,过上了幸福生活。

  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持有者李桂林总喜欢到自家林子里转一转,感受这个绿色小银行的生机和活力。看着一棵棵长大成材的杉树,他脸上挂满笑容。

  自己的山,自己说了算。在2001年以前,这只是包括李桂林在内全国亿万林农的一个梦。

  2001年以前,武平县和全国大小林区一样,尽管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落实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等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严重挫伤林农的积极性,林业发展存在“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难”问题。

  作为林改策源地的捷文村,164户村民守着2.6万亩林地,依旧过着穷日子。“拿斧头的比拿锄头的多。”当时的捷文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兴回忆说,因为那是国家的山,谁想要钱了就上山砍几棵树拿来卖,滥砍滥伐现象严重,管也管不了。有一年,捷文村竟然有7人因乱砍滥伐被判刑。

  农民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的呼声日益高涨。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还山于民,解决“五难”问题,2001年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万安乡上镇村开展新林权证换发工作。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不管工作组人员怎么做工作,由于山林权属不清、界址不明、有山无证、有证无山等原因,引发纠纷不断,始终无法推动新林权证换发工作。

  不改没有出路,唯改才有活路。山城武平,红色热土,客家祖地。红土精神和客家精神交相辉映。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红土地就成为中国土地革命的重要发源地。“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素有光荣传统的武平孕育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基因和精神,敢于自我革命的武平县人民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就在试点工作陷入停滞之时,武平县委、县政府通过进一步调研,清醒意识到“要换发证必须先明晰产权。”然而集体林权作为集体所有的财产,几十年来从未动摇过,“但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我们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武平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于2001年6月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要求,重新选择万安乡捷文村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评估林木

  令人想不到的是,工作开展起来仍是矛盾重重,十分艰难。“试点工作首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山要怎样分,二是山要谁来分。”曾任武平县林业局局长的副县长钟发贵介绍说,“捷文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决定,把集体山林‘平均分给农户’。

  2001年12月30日,万安乡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2002年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既没有上级授权,也没具体法律依据,更没其他地方经验做法参考的情况下,武平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在全国“领跑”出第一步。

  “山分了,林权证发了,但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发下去的证算不算数,分下来的山会不会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还是不踏实。

  基层的群众实践,渴望着来自顶层的呼应。时间指向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这个距省城最远的武平县调研林改工作,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

  随着这声“发令枪”响,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拉开序幕:2002年8月,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在武平召开;2003年,福建全省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得到中央认可;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武平林改创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

  耕者有其山,落实所有权。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从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出发,中国林业走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激活林农积极性、建设美丽生态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希望之路。

  2012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的《人物特稿:“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中指出:“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相关新闻:

   武平推出林改十五年专题片:潮起武平 绿色崛起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