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专著"主编胡熠:武平林改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参照

04.11.2018  16:32

   生态福建高端论坛”系列报道之七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农村改革40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10月底,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共武平县委协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二届生态福建高端论坛”在榕举办。为全方位展示本次论坛的精彩观点和丰富内容,本网开辟系列报道,并以全媒体形式向社会各界推送。】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4日电(陈丽霞)“武平林改这场藏于绿叶之下的伟大改革,大大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带动涉林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巨大进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谈及武平林改,福建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胡熠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此说。

  在近日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二届生态福建高端论坛上,由胡熠主编的《武平:全国林改第一县乡村振兴之路》进行了新书发布,获得出版社和相关人士的高度评价。

胡熠教授在“生态福建高端论坛”讲述创作过程及该书的初衷和影响。李南轩 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专程到福州参加新书发布仪式,并表示本书能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研究员为该书作序。

胡熠教授在“生态福建高端论坛”讲述创作过程及该书的初衷和影响。李南轩 摄

  2002年,福建武平县“敢为天下先”,突破全国27.37亿亩的集体林权制度,开始实行“分山到户”的林地承包经营,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

  此后,武平不断探索深化,从落实“四权”(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到“三率先”(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率先探索借“”扶贫)“两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直至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持续为全国林改探路、拓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崛起之路。

  今年恰逢农村改革40周年,胡煜和她的团队走出校园,历时半年多,多次深入武平基层调研。

  “我们试图通过分析武平这个典型案例,探索未来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揭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规律,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 胡熠说。

   敢为人先 充分运用“天时地利人和

  “武平之所以成为‘林改第一县’,可以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胡熠说。

  敢为人先,抢占“天时”,是武平林改成功的第一要素。林改前,武平林业发展存在“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01年12月,捷文村均山到户之后,武平县委要求每个乡镇书记都要抓一到两个村进行改革探索。

  2002年4月,武平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动员大会,武平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从产权入手部署推进林改工作,武平“抢跑”了第一步,随之形成了以“四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模式及“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林改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地利”,是武平林改成功的第二要素。武平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既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县和福建省重点林业县,也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

  “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胡煜表示,武平从落实“四权”、“三个率先”到“两个统一”,为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上下同心,其力断金,“人和”是促成武平林改不可缺少的第三要素。林改之初,在既没有上级授权,更没其他地方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武平全县上下顶着巨大压力铺开了全县的林改工作,在全国“领跑”第一步。

  “山分了,林权证发了,但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发下去的证算不算数,分下来的山会不会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始终不踏实。”胡熠补充道。

  2002年,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的时刻,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到武平调研,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这一历史性决定为林改一锤定音,由此,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拉开大幕:2003年,福建全省推进集体林权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并得到中央认可;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启动。

   纵深发展 以绿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胡熠教授强调,森林生态要素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让其价值转移到生态型农产品和旅游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销售实现其价值图为武平千鹭湖湿地公园一角。李雪红 摄

  发展不停步,改革无止境。在多年的实践中,武平林改不断创新,亮点频出,走出一条具有武平特色的道路。

  “武平推动林改向纵深发展,再一次以自我革命精神创造性地实现了在全国创造性地实现了‘三个率先’。”胡熠解释,武平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林农资产,实现林业发展“有钱投”;率先探索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通过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让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兴“”扶贫,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

胡熠教授在她的办公室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谢帝谣 摄

  而这一创新,推动武平林改发展的同时,也撬动其绿色产业的发展。

  “以林产业为突破口,武平构建包括绿色低碳的特色产业体系、科学空间布局体系、精准脱贫与农民增收体系、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夯实基层治理体系这‘六大体系’,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胡熠说。

  数据显示,2016年武平造林面积7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总和,森林覆盖率达79.7%,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1993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3560元,比2001年增加8.8倍。

  十七载的接力求索,武平林改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2017年8月武平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9月被评为全省首个“中国天然氧吧”,10月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一系列的荣誉都证明了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正大步迈进在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放活生产经营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秉持着“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武平林改首创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武平创城实践精神,武平林改改造和重塑了农村生产关系,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的同时,做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有机统一,农民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统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脱贫致富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武平林改这场藏于绿叶之下的伟大改革,大大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图为武平乡村六甲村民收获芦柑。吴春生 摄

  同时,胡熠指出武平林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林业规模普遍偏小、林业经营效益比较低等。她强调,未来林改的方向和目标主要是继续坚持集体林地所有、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林农民收入。

  胡熠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重点围绕着地方政府与区域生态公共治理,流域公共治理机制,生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区域发展与地方政府协作,地方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图为她在福建省委党校校园内留影。谢帝谣 摄

  “一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上放活生产经营,二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胡熠提出,政府需要适时出台一些配套政策,鼓励林农加强与林业企业的合作,鼓励农户以承包的集体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量化或作价入股,发展林地林木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在不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政府通过投资补助、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把生态产品、物质性产品和乡村文化产品“捆绑式”经营,使森林生态要素成为绿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让其价值转移到生态型农产品和旅游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销售实现其价值。(完)

【责任编辑:翁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