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武平林改经验: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县域样本

15.11.2018  16:51

  秋冬时节,山城武平宛如一个巨大的调色盘,红黄橙绿青蓝紫,色彩斑斓——

  红的是通透的枫香与火红的日子,绿的是莽莽的大山与奔腾的碧水,黄的是起伏的稻浪,白的是展翅的鹭鸟……一幅“全景武平”的画卷在绚丽的色彩中铺展开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则是这幅画卷的丹青。而这幅画卷注定起笔不凡:武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

  从首创林改出发, 40万武平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敢为人先,接力奋进,坚持着一场永不止步的改革,树起了一座座绿色标杆,激发出强大发展新动能,诠释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县域样本。

   首创林改 从探路者到拓路者,树起深化林改全国标杆

  武平林改发端于2001年。一次不同寻常的分山到户,让一个小山村成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写进中国伟大的改革历史。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2002年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

△捷文村

  在推进林改的关键时刻,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武平调研,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历史性决定,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

  随后,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实践模式逐步推向福建,进而上升为国家决策。

  在推动林改纵深发展中,武平再一次以自我革命精神创造性地在全国实现了“三个率先”——

   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林农资产,实现林业发展“有钱投”;

   率先探索商品林赎买,让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武平的“绿色不动产”;

   率先探索兴“”扶贫,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7年,武平共完成植树造林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与2001年相比提高2.9个百分点,达79.7%;林木蓄积量从2001年的910万立方米增加到2179万立方米。

  2017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武平林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2017年7月26-27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武平召开;

  今年10月29日,省环保厅授予武平省级生态县称号,武平站上全面深化林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

  “大棚里花卉绽放,林下土鸡奔走蜂群飞舞,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乡村振兴美丽捷文’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11月12日,亲历了这场改革的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原村支书钟泰福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去年底,他与村民们一起迫不及待地将捷文村的幸福生活写信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1月15日,中央办公厅向福建省委办公厅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捷文村群众来信的重要指示。

   绿色崛起 荒山育成“绿山”,农民捧上“金山”,发展有了“靠山

  10月30日,福建省委党校,“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生态福建高端论坛”在这里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研究员作序、凝聚着众多专家教授智慧的《武平:全国林改第一县乡村振兴之路》一书正式首发。“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成为论坛关键词。

  今年,武平迎来百香果的丰收季。当地的黄金百香果和紫玉百香果经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走进消费者的果篮,唤醒人们的味蕾。

  11月4日,为了更好服务果农,武平百香果分拣中心第五条智能分拣线投入使用。“自7月12日分拣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已有2000多吨百香果通过这里销往各地。有时候要通宵达旦加班,货物供不应求。”分拣中心负责人王秀珍14日说。

  “武平百香果”是林改第一果,摆上了厦门金砖会议国宴餐桌,登录央视8大频道,代言“福建味道”,成为国家品牌。这是大山的馈赠,更是生态美结出的富裕果。

  下好一枚子,激活整盘棋!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要求,武平人民将“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领域,闯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托生态优势,重点策划建设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实现“山上山下”统筹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林业产业从单一的林木生产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综合发展转变。百香果、象洞鸡、灵芝、富贵籽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连绵的群山成了农民的绿色聚宝盆;林产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新型林业经济实体组织发展迅速,拥有71家“森林人家”位列全省第一。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扶贫模式,涌现出一批通过林下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2016年,武平荣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拥有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驰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28个著名商标,2017年成功创建福建省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武平也成为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承接高新技术转移的“桥头堡”“拦河坝”“蓄水池”,成为粤商最佳投资城市。

  2001年到2017年,武平三次产业结构比36.3:32.5:31.2优化为16.2:40.1:43.7。

  “发端于武平的林改经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这样说。

   美丽样本 生态美丽、城乡协调、百姓幸福的新武平正在呈现

  历史选择了武平,武平交出了美丽答卷。

  武平的美刻在山上、画在城乡、映在脸上——

  2001年林改开始时,武平县地区生产总值20.13亿元,2017年上升至181.3亿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59元提高到14852元,增长了4.2倍……2016至2018年,武平连续三年荣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改革,让武平面貌焕然一新,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让经济发展底气更足。“通过林改,我们更加注重保护优先,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增强动能,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武平县县长廖卓文说。

  2013年以来,武平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3年均居全省、全市前茅,其中2015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执法工作满意率均居全省第一。

  武平是远近闻名的“好人之城”,现有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被评为“福建省道德模范”,6人被评为“龙岩市道德模范”,1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3人入选“福建好人榜”……道德标杆温润着每一块心田。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一批“国字号”名片更是把武平故事越讲越精彩。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武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安家落户……

  “武平用改革和实践,作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和‘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科学决策。”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说,从林改出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武平脚步坚定地走向生态文明、走向乡村振兴、走向绿色崛起、走向文化兴盛。

  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武平,作为林改策源地和主战场,正以自己的方式让林改产生良好的“乘数效应”,一个政治生态清朗、经济绿色生态、社会多元和谐、文化繁荣兴盛的美丽武平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闽西日报采访组 武平县委报道组 采访团队:范启麟、王仰华、石芳、钟德彪、池银花、郭亦斌、王发祥)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