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成为厦门人生活方式 各类志愿活动蔚然成风

05.09.2017  14:50
厦门会晤志愿者身着统一新装,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本报记者 姚凡 摄) - 新浪
着装整齐的志愿者微笑服务厦门会晤。(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 新浪
李绍华正在治安巡查。(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 新浪
党员志愿者洁净家园。(受访者 提供) - 新浪
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参与救援。 (受访者 供图) - 新浪
义务交警连勇志正在街头执勤。(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 新浪
王欲荷(左)为小患者讲故事。(受访者 提供) - 新浪
市民李旭鸣一家(左)认领守护城市文物“鸿山织雨”石刻。(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全市六区均成立区域志愿联盟,涌现了一批志愿服务典型和白鹭志愿联盟等品牌团队

  厦门已有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和100个志愿服务驿站,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特色

  注重“融入化”建设

  社区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志愿服务融入市民生活

  注重“项目化”发展

  针对市民群众需求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以项目化形式固定,常态化开展

  注重“品牌化”带动

  发挥典型模范和品牌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人参与

  注重“嘉许性”保障

  为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保险,保障志愿者权益

厦门会晤志愿者身着统一新装,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本报记者 姚凡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卫琳)迎着九月的金色阳光,一株株怒放的三角梅映照着街头的一群群“红马甲”,交织出一曲火红的志愿服务赞歌。这里是厦门,是一座“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文明城市。

  志愿服务,已成为厦门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今年以来,举办厦门会晤的喜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目标更是推动全市志愿服务迎来了新高潮。

  厦门的志愿服务工作,注重“融入化”建设,社区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让志愿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全市六区均成立区域志愿联盟,引导市民就近就便做志愿者。注重“项目化”发展,针对市民群众需求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以项目化形式固定,常态化开展。注重“品牌化”带动,发挥王忠武、赵亚娟等典型模范和白鹭志愿联盟等品牌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人参与。注重“嘉许性”保障,为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保险,保障志愿者权益。

  如今的厦门,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00个志愿服务驿站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生态保护、帮扶济危等各类志愿活动蔚然成风。

  今天,本报记者为您讲述志愿服务的厦门故事。

   厦门会晤志愿者   青春扬帆助力金砖

着装整齐的志愿者微笑服务厦门会晤。(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会晤志愿者。我承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为会晤添彩,为祖国争光!”8月25日,两千多名厦门会晤志愿者在动员会上庄严宣誓,步入岗位。连日来,他们以自信大方的姿态、细致热忱的服务投入厦门会晤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中,在联络协调、外语翻译、礼仪接待、会场咨询、资料整理、人员注册、证件制作、安全巡防等各个志愿服务岗位上奉献光与热,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为了更好地服务保障厦门会晤,厦门于今年1月启动厦门会晤志愿者招募工作,共有三万多名青年学子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经过层层选拔而出的两千多名志愿者,接受了包括志愿服务通识、英语、礼仪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志愿者中既有祖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也有来自金砖国家的留学生,以青春力量助力盛会举办,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长期以来,青年志愿者都是厦门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力军”。早在1993年,厦门团市委便成立了全市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994年我市又成立厦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多年来,源源不断的厦门青年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诞生了“青年志愿者与春运同行”等许多品牌项目。

   老同志志愿者   退而不休发挥正能量  

李绍华正在治安巡查。(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上周二上午9点,老民警志愿者李绍华和同伴们又一次在双莲池社区集合,开展治安巡查、法律宣传、矛盾调处等志愿服务。行走在社区里,哪里有安全隐患,哪些设施需改进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都会被及时上报给社区居委会。厦门市公安局老民警志愿服务队今年6月成立,每当老同志开展志愿服务时,胸前都别着鲜红的党徽。李绍华说,身为一名党员,就应当退休不褪色,不忘初心,继续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在厦门,全市有数千名离退休老同志志愿者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优势,积极参与巡查市场、考评市容、督导交通、宣讲文明、义诊咨询、帮老扶弱、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城市建设和文明提升奉献余热。

   党员志愿者   到村居为群众服务

党员志愿者洁净家园。(受访者 提供)

  周末,梧村街道辖内出现了一群“红马甲”,在凯旋农贸市场,他们共同清洗外围过道,保持市场周边环境整洁;在金榜路上,他们动手铲除墙上乱张贴的小广告……党员志愿者们积极活跃在“周末,让我们一起‘美’厦门去”洁净家园行动中。今年,梧村街道成立11个兼合式小区党支部,引导在地党员就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这股先锋力量的带动下,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厦门将深化城市基层党建与文明创建工作相融合,深入推进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村居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以“自主认领、供需配置”服务模式,实现社区群众需求与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带头作表率,使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民间救援队   救灾抢险冲锋在前

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参与救援。 (受访者 供图)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第一时间集结20名队员赶赴灾区参与救援。他们在灾区连续奋战6天,对凌江乡、黑河乡、玉瓦乡等受灾地区进行排查和救援,为受灾村民发放物资,开展灾后心理疏导等服务。

  提起这支民间专业救援队伍,厦门人耳熟能详。2008年汶川大地震,陈素珍前往灾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参与救灾。回到厦门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企业和个人事业,着手成立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全身心投入到民间公益救援事业中。成立至今,这支队伍参与了玉树地震、尼泊尔地震等众多国内外救灾救援工作。在厦门,还活跃着北极星山地救援队、厦门曙光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

   义务交警   守护城市交通文明

义务交警连勇志正在街头执勤。(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穿好反光马甲,拿上口哨和指挥棒,傍晚,义务交警连勇志出现在了莲前西路上靠近厦门水务集团的一处无灯控斑马线前。从2015年起,连勇志平均每周有五天会在下班后到这里当志愿者,疏导交通,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晚高峰的莲前西路,过往的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但在连勇志等义务交警的引导下,交通井然有序。

  连勇志参加的厦门义务交警队成立于2015年,是厦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起并领导下的一支公益交通示范队伍,目前有队员2021人,均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热心人,无薪资报酬志愿参与。成立两年多来,这支队伍以斑马线、学校、景点、场站和社区作为服务阵地,开展了“守护斑马线”“呵护上学路”等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公益活动,警民携手共同营造了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台胞义工   促进志愿文化融合

王欲荷(左)为小患者讲故事。(受访者 提供)

  王欲荷是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的台胞志愿者骨干,2013年来厦后,她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引入台湾志愿服务理念开展服务,走进育才小学、贞岱小学、海沧医院、长庚医院等学校、医院为小朋友义务讲故事,做心理辅导,深受孩子欢迎。

  积极发挥对台优势,海沧区于2014年成立了全国首个两岸义工联盟,发挥品牌效应,汇聚两岸力量,打造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平台。目前,联盟内有一百多名台胞活跃参与活动,拥有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钢宇集团志愿服务队等6支台胞志愿服务队。以台胞志工为带动,两岸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两岸义工志愿行”品牌活动,促进了两岸志愿服务文化深度融合。

   文物保护志愿者   留住城市历史文脉

市民李旭鸣一家(左)认领守护城市文物“鸿山织雨”石刻。(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市民李旭鸣认领了鸿山寺的“鸿山织雨”石刻,参与守护城市历史文脉。在日常巡护中,他得知鸿山寺里还有一块清代摩崖石刻“云汉为章”没被认领,经过反复寻找,才发现这处石刻早已被藤蔓遮蔽。在李旭鸣的报告下,思明区文体出版局立刻组织开展修复工作,一度“消失”的“云汉为章”石刻“重见天日”。

  像李旭鸣这样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厦门现有近250名。去年10月,思明区启动了“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系列行动,率先推出了“文物守护认领”模式,并成立了全市首支“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将辖内19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开放给社会认领保护。其中184处文物已被热心的市民、家庭、企业和社会组织认领,志愿者每月至少会两次以上到所认领保护的文物点进行巡查和宣传,并及时做好记录、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