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问题专家:回顾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
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5周年,抗日著名将领张自忠之女张康云(左一)、赵登禹之女赵学芬(左二)、佟麟阁之子佟兵(左三)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席纪念活动。中新社发盛佳鹏 摄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刘旭李晓喻)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并讲话。中国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薇当日表示,中方以如此高规格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并非完全针对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
李薇在7日中国记协举行的“新闻茶座”上做如是表示。
有观点认为,在并非“逢五逢十”的一般年份,中国官方以如此高规格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或与此前日本政府通过决议案解禁集体自卫权有关。
对此,李薇表示,今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纪念日”和“公祭日”决定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中国政府理应举行高规格纪念活动,“并非是对日本解禁自卫权的回击”。
但李薇同时也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当日的讲话包含了“对日本不点名的警告”。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如今仍有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制造地区紧张。
“这是对日本不点名的警告,也是对所有歪曲历史的人的警告。”李薇指出,正视历史是现阶段改善中日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事实上,历史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日关系的一大突出瓶颈;从根本上说,钓鱼岛问题也还是历史问题。
李薇认为,正因为日本一直未能完全正视历史,一旦触及钓鱼岛,就会再度勾起历史问题,所以才致使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始终无法“搁置争议”,反复出现“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的情况。
“中日间关于历史认知问题的冲突早已有之,为什么近两年会矛盾多发?”李薇认为,近年来,中日双边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
首先,中日双边关系的原点出现了分歧。中方将两国友好视作目标,而在日本的一些政治家看来,友好只是获取利益的手段。
此外,对战略互惠的理解不同,也导致中日关系出现转折。“在中文里面,战略互惠是两个词,具有叠加性质,而翻译成日本之后,‘战略’变成了形容词,将此理解为‘战略性的互惠’”,李薇指出,相较于中方来讲,日方更重视互惠,趋利性更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历史问题和岛屿争端这两大瓶颈问题叠加,也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李薇认为,面对中日关系走向消极的现实,两国应着眼于长期对话,而非短期的危机管控。“历史不应忘记,仇恨不应继续。中国愿意与一个正视历史的日本携手,促进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