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档案保管费支出细目从未公布

12.08.2014  11:12

2012年8月28日,哈尔滨市人才市场办公大厅内,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正在办理档案托管的相关事宜。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

安“”需要花钱,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保管档案,本应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为何还要收取费用?收取的大量费用都花在何处?

■ 现状

尚无省份公开使用支出细目

李健2002年到北京,其所在的民营公司不管档案,需要他自己拿到人才市场挂靠。从2002年开始,李健每年都要缴纳档案保管费。

2013年前,档案每年收费240元。2013年1月,这笔收费降至一年120元。几年加起来,李健在档案保管上一共花了近3000元。

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人都需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缴费上百元。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在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不过,即便收费下降,每年产生的存档费仍逾亿元。

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北京市人社局表示,收费标准是北京市发改委下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人社局没有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的经费由财政局每年下拨。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份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