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布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意见

22.03.2015  16:58

    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省直各单位:

    2015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重要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贡献。主要预期目标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一、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一)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守1710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30万亩、粮食总产650万吨以上。大力推广粮食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继续抓好15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加快“两县七乡”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工作,在30个粮食主产县建设连片500亩以上的粮食产能区50万亩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推进抛荒山垅田复耕项目,做好野猪危害综合防控工作。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加快光泽、永安、漳平省级粮库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库建设,全省新建成标准化储备粮仓容49万吨。拓宽引粮入闽渠道,办好“九省粮洽会”和省内产销区粮食购销洽谈会。

    (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精致型、集约型、外向型、高附加值型农业,加快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园艺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一区两园”政策,扶持建设一批蔬果生产加工、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畜禽水产产业化经营、林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项目,重点推进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加快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无害化改造。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设施蔬果基地达到175万亩,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新建花卉智能温室20万平方米。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万亩、丰产竹林示范基地15万亩、油茶示范基地3万亩。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和休闲渔业等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新建工厂化养殖基地15万平方米。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农资监管平台建设,监管网络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建立全程可追溯、信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所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所有乡镇均配备专职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施设备。完善畜禽定点屠宰监管制度。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抓好重点区域、重要品种和关键性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建设台湾农业良种繁育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等林业合作交流平台和沙县、漳浦闽台农机合作产业园建设。持续开展闽台特色乡镇交流对接和乡村旅游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和环境动态监测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合作,推动建立海洋渔业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和海难联合救助机制。健全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会商和联防联动常态化机制。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建10个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继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大名特优农产品以及适合设施化生产的新品种研发力度,培育10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等科技创新,研发推广适合我省丘陵山区农业、林业生产条件的农机、林机设备,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生产环节及水稻耕种收等全程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稳定和加强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将全省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家全部纳入12316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专家库,推广手机农务通软件,推动农村信息化与农技推广服务有效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加强农业农村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实行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可养区内小规模不达标生猪养殖场。持续抓好“四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50万亩。启动全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探索河流专业化、社会化养护,实施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试点,推动实施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保护“三条蓝线”及河长制、规划水资源论证等制度,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继续推进22个重点县、100个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1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万亩。加快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深化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七)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建设改造具有公益性功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支持发展冷链物流,继续扶持城乡菜市场建设改造,扩大辐射区域和受惠人口。建设“新网工程”配送中心和市场35个,新建100个乡镇综合维修服务站。支持全省性集品牌农业展销、文化创意体验和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流通综合体。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