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福建的求学故事(四)

08.12.2017  10:54

   李康康:感恩鹭岛成长路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非常幸福的人,这十多年来离不开太多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所以长大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感恩。

  ——李康康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康康,今年16岁,就读于厦门六中,是一名高二学生。

  李康康和同学在宿舍写作业

  厦门蔡塘广场附近的一处民房,不到30平米的房内,居住着他和爸爸、妈妈、弟弟一家四口。他的父母都是出租车司机,妈妈开的是白班,爸爸开的是晚班。康康周一至周五都寄宿在学校,只有周六傍晚的时候,全家人才能短暂的团聚在一起。这时候妈妈就会炒几个拿手的家乡菜,饭桌上大家各自说笑着一周的趣闻琐事,直至爸爸拿起车钥匙走向门外,这场团聚的家宴才告一段落。这类似一种庆祝仪式的场景每周末在这个狭小逼仄的家里上演,时间虽短却温馨幸福,是父母辛劳努力工作的动力,也是康康在校学习的一股精神力量。

  李康康父亲李林峰是一名夜班的士司机

  1999年,李林峰夫妇从河南省潢川县来到厦门,2002年康康在厦门出生。当时,爸爸一个人在外开车,妈妈负责在家照顾他,不高的收入要维持一家人在厦门租房和生活的各类开支,同时还要给老家的双方父母寄生活费,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康康的妈妈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仍心有愧疚,为了省下房租,他们曾经带着儿子在老乡打工所在的工棚里住过一段时间,漏风漏雨、蚊虫肆掠的住宿条件让这对年轻的夫妇茫然,加上老家爷爷奶奶的呼唤,在康康幼儿园刚毕业的时候,妈妈一狠心就把他送回了老家。

  然而不到一个学期,妈妈受不了孩子不在身边的痛苦,又把他接到了厦门。因为一年级上半学期没在厦门当地报名就学,康康只能在当地的一所民办小学就读。怕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在家当起了老师,在妈妈的督促下,康康的成绩始终位列班级前茅。在康康读五年级的时候,开办不久的厦门市观音山音乐学校面向厦门市民办校招收插班生,康康顺利进入了这所公办校就读。

  有段时间康康的学习成绩波动非常大,他甚至有点自暴自弃,他的这一切变化都被他的班主任王老师看在眼里。没有责问放弃,没有请家长去谈话,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鼓励和无私的辅导。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康康慢慢从迷茫的沼泽中走出,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并最终以534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厦门六中。

  高中的学业压力比初中增加许多,让康康欣慰的是,这里的每个老师都对他非常用心。

  

  班主任林伟老师经常与李康康聊天谈心

  对于语文学科的蒋老师,康康更是感激地直呼他是自己的另一个“爸爸”,因为蒋老师一直把他当成亲儿子一样对待。康康自认为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上了高中后情绪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蒋老师就经常找他聊天谈心,作为长辈师者,常常能指引他在迷茫中找到一个方向。

  因为在初中时接触过一些基础的乐理教育,康康很幸运地被学校合唱团选中。他把这项集体活动看成除学习之外最感兴趣的一件大事,每周两次的集体排练,20多次随团参加各类比赛演出,高中繁重学业压力之下,这个平台给了他更多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也让这个多愁善感的孩子一步步走向自信坚强。

  李康康(前排左五)参加校合唱团排练

  康康的妈妈说,孩子通过努力自己考进了好的学校,在学校里又得到那么多“贵人”的帮助,这对于他们在异乡打拼的外来工来说总觉得不可想象。原本以为孩子中考高考要回老家考,但福建异地中考、高考政策的出台和落地,让他们可以在厦门这个第二故乡去圆大学梦。“我们这么十多年的打拼也是为了孩子,感觉政府真的是对我们这些外来工的关心越来越多。现在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孩子们有学上,就有了未来,我们的生活也有盼头,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座城市对我们也越来越包容友爱,我感觉这十多年来在厦门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

  李康康一家四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