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福建的求学故事(六)

11.12.2017  12:31

汪瑞:成功没有捷径 唯有脚踏实地

  提起汪瑞,厦门一中物理老师程俊仍记忆犹新,这个2015年高二分班后来到他所带班级、高三毕业被同济大学录取的学生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高一刚入校时他的成绩排名在年段500多名,分在了普通平行班,两个月后他就通过考试选拔进入了实验班。进入高二的时候他又被选进了竞赛班,要进入厦门一中竞赛班基本上成绩都得在年级前一百名左右,所以他考上同济大学不足为奇。

  

厦门一中高三(九)班毕业合影,五排左二为汪瑞

  对于高中辉煌的“三级跳”,已在同济大学读大二的汪瑞反应平淡。“当时在那个竞赛班里,考上清华北大的同学就有11个,我在班上的成绩只能算中下游水平,学习压力确实很大,所以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追上他们。”汪瑞坦言因为班级里“学霸”云集,在竞赛班里的前几次考试都不太理想,这让他感觉有点懵。有一段时间甚至自暴自弃,成绩也一落千丈,排在了班级末尾。好在班主任多次找他谈心,让他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基础打好了,一步一步追赶,才能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汪瑞(中)与同学在厦门一中合影

  汪瑞的妈妈也是在这一年才觉得儿子真的长大懂事了。2002年,汪瑞随父母从安徽老家来到厦门,当时汪瑞五岁。从幼儿园到初中汪瑞都是在民办校就读,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就是这孩子自律性不够。”为此,汪瑞的妈妈放弃工作,全身心照顾汪瑞的学习生活。汪瑞小时候看动画片容易着迷,妈妈严格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男孩子爱玩游戏,各类网络游戏在同学中风靡的时候,妈妈只允许他在周末玩一小会。汪瑞考上厦门一中后,妈妈特意在学校对面租了一间民房,照顾汪瑞的生活起居、督促他学习。

汪瑞父母与记者聊汪瑞在福建的求学过程

  在汪瑞的印象中,他们家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格局,妈妈负责全家的衣食起居,爸爸则在外打拼。

  “我的眼睛记录了公司这近十年来的成长,我的脑海储存着公司的最初印记。从岛内的一隅之地,到现在规模庞大的厂房,我伴随着公司发展成长。作为一名外来务工者,我也见证了厦门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这是汪瑞父亲汪春生写的工作自述。2002年,他经人介绍进入了厦门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因为只有初中学历,他被安排做车辆检测工作。

汪瑞父亲在厂里检测汽车

  “每天早上七点出门,忙的时候要晚上十点多才到家,都是做一些基础的工作。我十多年来的工作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多次被评为公司的先进员工。”聊起自己的工作,汪瑞的爸爸有些骄傲又有些伤感,“如果我学历高一点,也许现在我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是资深的技术员,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晋升管理层”。也许是吃了学历不高的亏,爸爸妈妈对汪瑞的期望都很高。“我希望我儿子这代人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走得更远”。

  2014年中考,汪瑞以598分的成绩被厦门一中录取。也就是在这一年,为了解决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福建高考的问题,福建全面实施“异地高考”政策。这个政策让汪瑞的父母如释重负。汪瑞的妈妈说:“之前不少老乡都带着孩子回老家考试,那时候我还在想是不是要提早带他回老家适应一段时间,毕竟生活的环境、教材试卷都不一样,为这事我和我老公还吵了好几次。

汪瑞在同济大学校门口

  作为福建省“异地高考”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汪瑞心存感恩。“这里有我的小伙伴还有我求学的青春,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我已经把厦门当成自己的家了。

  “我十多年没去工作,现在儿子上大学了,也算完整了一项任务。我想一直呆在厦门,感觉这里就是我们的福地。”采访临近尾声,汪瑞的妈妈动情地说。

我在福建的求学故事(四)
   李康康:感恩鹭岛成长路   “我一直觉教育厅
我在福建的求学故事(二)
   王鸿剑:莆田就是我的家   我叫王鸿剑,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