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探索跨省社区矫正联合执法新模式
帮扶有真情 矫正无边界
——平和探索跨省社区矫正联合执法新模式
福建法治网记者 洪凌霄 通讯员 林成武
“现在没人重新犯罪,这些成效应该继续保持!”日前,在每季度一次的漳州平和与广东大埔、饶平的跨省边界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上,参会人员有了一个共同的感慨,跨省边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的建立给在省界的双方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每个季度,双方乡镇综治副书记、司法所长、派出所所长及司法助理员等人员齐聚会场,来共同研判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脱管漏管及越界等问题。
2013年10月,平和县与广东大埔县、饶平县签订平安边界共建协议,通力打造“无边界”社区矫正工作新平台,形成了“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责任明晰、覆盖省际”的格局。截至目前,边界乡镇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415人,成功解矫213人,现在册202人,无一重新犯罪。
联建信息平台
管理无缝对接
平和地处闽粤交界,山区较多,手机信号经常不稳定,对于居住在这里的社区矫正人员来说,经常会出现手机信号接收出界。在秀峰镇的社区服刑人员游某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因为信号的不稳定,他时常接收到广东电信信号,导致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手机定位显示出界,这让他很是郁闷。而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来说,这也是一个困扰。因为,司法工作人员必须实地走访调查来了解事情。
为解决这一情况,平和县司法局主动与广东大埔、饶平司法局联系,请他们提供信息。之后,双方对因省际边界手机信号交叉导致定位不准的情况共同进行核实确定,有效防范矫正人员无请假越境活动现象。同时,该局通过安装“全球眼”监控探头,设置电子围墙,采用人脸识别指纹签到,实行全天候全方位无缝监控。截至目前,已报警76人次,提前处理过49起。
此外,平和县司法局还通过对边界社区矫正人员走访、谈心,及时掌握在矫人员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
联建托管平台
畅通管理渠道
“你们要帮帮我啊。”九峰镇的社区服刑人员杨某拉着到家里走访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说道。
2014年,因居住地变更,杨某迁移平和县司法局接受管理。然而其父亲患肺结核疾病,母亲患精神病,又是残疾人,一家4口依靠低保救助和开小杂货铺的收入生活。加之其女儿到了入学年龄,却因系非婚生子女,一直无法解决入户问题。杨某为此非常苦恼、焦急,多次出现情绪波动,严重影响正常教育改造。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该县司法局立即派专人调查核实情况,通过异地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协调其户籍所在相关部门,帮助杨某办理解决女儿的落户入学问题。“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今后回报社会。”看到回访的司法工作人员,杨某的激动溢于言表。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边界不算少见,而这得益于平和司法局和大埔、饶平等临界县携手建立的托管平台。为方便省际社区矫正人员跨省务工、探亲、医疗救助等,由当地司法所派专人负责审核跨省目的,耐心解答手续办理相关问题,并将矫正人员带至接收地司法所完成交接,并签订托管协议,转换管理流程,确保异地矫正人员监管有序。
联建服务平台
促教育常态化
在长乐乡与相邻的广东大埔县大东镇,双方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感化在矫人员,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未成年人零犯罪乡镇”是他们的目标。
九峰镇社区服刑人员曾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其父母均在广东省打工,入矫后跟随其爷爷奶奶生活,思想状态较不稳定,存在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司法所在了解其情况后,与所在村的党支部联系,安排一名村支委与该服刑人员开展帮扶,定期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照顾,让其安心接受矫正。
矫正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是提升矫正效果的有力方法。平和司法局就是这么做的,也确实取得了成效。社区服刑人员丘某,承包一片巨尾桉,因挖土问题与罗某发生纠纷,长乐司法所接到案情汇报后,立即通过“老红军调解室”介入调解,让这些老红军、老党员、老交通员参与化解,做通双方的思想工作,将一起可能引起群体性斗殴的纠纷圆满化解。
为了让矫正人员能就业,平和县建立了“曙光安置就业基地”,在平和县阳山茶厂等地方设立基地,为边界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帮助25名入矫前在异地就业的社区矫正人员回本地区就业,帮助1例精神病患者矫正对象送院治疗,将3名生活困难社区矫正人员纳入低保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