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拯救生命 协和医院34小时手术揭秘

25.06.2014  10:06
 
  • 陈建屏在介绍病人的病情
  • 第二阶段手术结束,医生直接躺倒在地休息(图片来自网络)
  •  

        相关新闻 :福建医生手术32小时 累得瘫倒照片在网上热传

          □东快记者林雅实习生张健文/图

      为了给一名63岁的病人,拆除脑中致命的“炸弹”——颈眼动脉瘤和脑干背侧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陈建屏、陈靖、陈松三名医生,从6月21日早上9点,一直奋战到6月22日下午7点。

      随后,这个消息意外在网络上传开,3人一夜间成了网络红人。昨日,令人不可思议的34个小时手术内情,在医生和病人的讲述中被揭开。

       极为罕见 

      6旬依姆脑中长两种“致命瘤

      事情要从6月15日说起。那一天,一名63岁的脑出血女患者,从建瓯转诊到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屏接诊后,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病史,安排了相关的检查,包括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CT血管造影)和脑部核磁共振等检查。

      通过详细的检查,陈建屏发现了病人脑出血背后隐藏的两个棘手问题,病人脑部眼动脉段长了个动脉瘤,后颅脑干背侧长有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病人脑中相当于埋了“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致命。

      临床数据统计显示,约有50%~80%动脉瘤病人还没来得及到医院就死亡了。而该病人的动脉瘤还长在动脉的主干上,一旦破裂,血将喷涌而出,止都止不住。

      而脑干主管呼吸和心跳,位置也是极其凶险,根本碰不得,一旦出血也将是灾难性的。

      “最可怕的是这两种病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极其罕见的。”陈建屏说,医学上把脑部分为幕上结构和幕下结构,动脉瘤在幕上,母细胞瘤在幕下。这两种病相互牵制影响,动脉瘤要求病人仰卧着手术,母细胞瘤要求病人俯卧着手术。一个人同时要做这两个手术,手术难度不言而喻。

      在经过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全科医生的详细讨论后,医生们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评估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确定由陈建屏的医疗小组来进行手术。

      随后,陈建屏跟10多位家属进行了术前谈话,详细解释了病人的病情和术中面临的风险。在征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后,手术定于21日进行。

       挑战极限

      3医生在脑部禁区“拆炸弹

      21日上午9时许,陈建屏、陈靖、陈松所在的医疗小组进入了手术室。临床上约八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医生们第一步要拆除的“不定时炸弹”就是颈眼动脉瘤。

      尽管动脉瘤拥有“”的头衔,但实际上与平时所说的“肿瘤”是两个概念,这是颅内强大血流的冲击所形成的血管异常瘤状突起。

      这个动脉瘤长在骨头后面,医生打开前脑颅,需先磨掉骨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轻微的震动都可能让如薄纸一般的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手术,医生在如履薄冰的操作中,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多才结束。

      术后,医生进一步观察发现,血还一直上涌,但脑出血并非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而是血管母细胞瘤导致的。

      手术中最极端的风险出现了。此时一旦关颅,病人极有可能死亡,因此得立即进行下一个手术,进行血管母细胞瘤切除。

      随后,陈建屏医生迅速跟家属沟通了手术中出现的情况。在病人家属同意后,又开始进行第二个阶段手术。

      陈靖和陈松医生将病人从仰卧位,转换为俯卧位,打开病人后脑颅进行手术。

      此时,陈建屏医生就趁此休息了约1个小时,怕吃了东西犯困仅喝了点水,又重新站到了手术台上。

      由于血管母细胞瘤长在脑干背侧,血供非常丰富,一旦出血就控制不住,在没有完全阻断血供之前是碰不得的。

      整个过程就跟绣花一样,要非常细致,才能慢慢将肿瘤和周围血管分离开来,这些都是在显微镜下放大数倍进行操作。同时,医生还要有空间概念,要预估被肿瘤遮挡住的区域。这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精准的手感。

      血管母细胞瘤的切除手术一直到22日凌晨3时许结束。

      手术结束后等待了2个多小时,病人清醒了,医生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同时,为了评估术中出血造成的损伤,医生们顾不上劳累,迅速带病人进行相应的检查。

      22日上午6时许,病人因为术后脑袋肿胀厉害,因此医生们根据病人出现的术后并发症一一进行了处理,进行了脑室外引流手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一切直到6月22日下午7点才结束。

      “术前预估的手术风险都出现了,因此手术才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陈建屏说,整个手术过程都是一环扣一环,步步惊心,迫使医生只能一鼓作气做下来。

       医生心声

      病人信任让我愿意拼命

      23日,“医生34小时为病人做手术,累躺手术台边”的消息在微博和微信传开后,陈建屏、陈靖、陈松3名医生一夜间成了网络红人。网友们纷纷为医生点赞,称“用生命拯救生命,真是值得钦佩的正能量。

      昨日上午11时30分,十多家媒体记者赶到协和医院外科楼6楼5区示教室内,架起摄像机,举起话筒,围在三名当事医生身旁,希望能够了解手术情况。

      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媒体记者的采访,本次手术的主刀医生陈建屏说,当天手术结束后,他短暂休息,又立刻赶往了南平会诊。直到昨日早上,他才接到医院的通知,说手术的照片被传到了网上,他火了。

      由于长时间操作手术,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建屏的双手还是肿肿的。

      34个小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对于大家关注的问题,陈建屏笑了笑说,其实这就像球迷看世界杯,不少球迷也都是熬夜看球。更何况,手术时,精力更是高度集中,因此就感觉时间凝固了一样,也就不知道饿和困了。

      “这次手术也要感谢病人及家属对我的信任。我跟他们说,我可以拼命,可以不吃不喝几十个小时,但是我不能保证一定治得好,因此我需要病人的信任和理解。”陈建屏说。

      而对拍照一事,医师陈松说,他们并没有想用照片宣传的意思,当初只是把照片传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只是为了缓和紧张气氛,并且记录这值得留念的一刻。

      昨日,家住南平建瓯的杨女士回忆起母亲从发病到手术的过程仍觉得惊心动魄。“原本以为手术就八九个小时,没想到做了那么久。”杨女士说,手术期间,家人一直都在手术室门口守候,“医生太敬业了,大家都担心他体力不支。

      目前,杨女士的母亲已经清醒过来,情况还算稳定,但仍需要留院做进一步观察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