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校友助屠呦呦获诺奖 实验用青蒿是“厦门产”

07.10.2015  11:37
屠呦呦 - 新浪
工作中的屠呦呦(资料图)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屠呦呦 工作中的屠呦呦(资料图) 苏新专(资料图)

  ■他叫苏新专,厦门人,厦大77级生物系学生,现为美国一研究院科学家

  ■昨接受本报记者越洋专访,披露他和美国同事多年向诺奖推荐屠呦呦的幕后

   [获奖感言]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

  ——屠呦呦

  台海网10月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天有一则消息揭秘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美国“伯乐”——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路易斯·米勒和苏新专。厦大美洲校友会随即发布消息说,苏新专是厦大校友,是厦门人。

  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以及在美国师从苏新专的学生、现在在厦大生科院任教的袁晶教授向本报证实,苏新专不仅毕业于厦大,现在还是厦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每年都要回厦大讲课。

  资料显示,苏新专是厦大77级生物系寄生虫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在厦大读研并留校,1987年赴美读书。林圣彩形容苏新专是“高尚的人”,他作为厦大讲座教授,从未拿过一分钱。

  昨晚,在美国的苏新专通过越洋电话,接受本报采访,介绍屠呦呦获奖幕后故事。

   着手调查>>

  是谁发现了青蒿素

  事实上,在屠呦呦四年前获得拉斯克奖时,米勒和苏新专的作用已经被提及,当时的说法是,屠呦呦能获得拉斯克奖,成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和米勒和苏新专的大力推荐有直接关系。拉斯克奖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苏新专昨晚说,米勒和他是从2007年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当时,他们到上海开会,会上,米勒问在场的人,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苏新专说,这让米勒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这也导致现在的专家说印第安人不可能有这样一项发现。米勒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不能让历史重演。

  米勒和苏新专随即展开调查。苏新专昨晚介绍,他们首先从网上寻找资料,其次,他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的疟疾临床研究工作比较熟悉,便联系了他。正是从李国桥那里,他们才第一次知道屠呦呦。

  苏新专回忆说,他打电话到屠呦呦所在的单位的传达室,传达室告诉他屠呦呦助手杨兰(音)的电话,通过杨,他们这才联系上了屠呦呦,从屠呦呦那里获得当年“523”计划的一些资料,后来又到北京见了一些“523”计划参与者。“523”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的“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的代号。苏新专说,我们是先知道青蒿素,才知道屠呦呦。大约在2010年的七月份,他们和屠呦呦第一次见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