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文化+”模式
5月15日,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落下帷幕。本次文博会上,济宁的儒家文化、鹰潭的根雕艺术、佛山的功夫推拿……大批传统文化被新创意激活,并通过“文化+”的新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日报)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品质的体现。当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级的战略话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重塑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身认同感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而使传统文化重焕活力必须用好“文化+”模式。
“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更具吸引性。文博会上把传统的酒用现代的瓶子装这样的创新比比皆是,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丰富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和形式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实质就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方向,二者只有相结合,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意识相融合,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文化+现代科技”,消弭传统文化的时空距离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涵的体现,但毕竟大多的传统文化与我们有时间、空间以及时代感的距离感,大众对传统文化常难以摆脱“老”、“旧”、“过时”等印象标签。“文化+现代科技”,让大众固有印象中“老”、“过时”、“旧”的传统文化与走在时代前沿的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宽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不断加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文化+产业化”,变无形文化为外在物质效益。传统文化传承要长久,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要能够把无形文化变为实在的物质效益。文博会上把“百福”、“百寿”和瓦当结合的商品出售,开幕不到3天,中外客商已预定了200多套产品。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宣传了传统文化,一举两得。通过产业化搭建文化平台,增值文化产业收益,以此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强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传统文化传承要充分运用“文化+”模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照亮世界大地。(台江区委文明办 林星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