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传承、变革与守望

14.06.2017  13:07
  •   陈伟强与师兄弟演练

      东南网6月13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地术拳是中国南方稀有的传统拳种之一,又称狗拳,属于武林奇技,历史悠久,相传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尼姑所创。2011年,地术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术拳多年来在福州传统文化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福建武术文化界也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故的第4代掌门人陈依九,是南拳一代宗师。

      在去年举行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中,福建地术拳的6名拳师捧回了6块金牌,这在福建传统武术界并不多见。

      日前,记者采访了地术拳第六代传承人、地术拳一代宗师陈依九谪孙、福建省地术拳协会会长陈伟强等,就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地术拳,听听他们的思路及对策。

  •   地术拳上盘剪刀脚

       地术拳:博取众长,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展

      据介绍,地术拳技艺特点是地面锁控技、捆绑术,综合了中华武术的拳打脚踢、以及独有的地面搏击、锁控为一体的拳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福州各区设立有12所公益武术传习所,组织地术拳拳师免费对弟子传道授业。在这群学子中,最小的只有五、六岁,最大的则有六十来岁。极具特色的地术拳技击术曾参加过在福州举办的国际武术大会交流,因其较好地运用传统武术在自由博击中而广受青睐。

      陈伟强曾于1990年5月、6月代表福建地术拳分别参加中日演武大会和显彰碑中日演武大会等,与日本武士进行武艺上的切磋,展现中华武术之内涵。

      2015年4月由中央统战部派遣赴台随致公党中央代表福建传统武术专家出访台湾,展现了福建南拳的风貌、特点,以及地术拳的独到风骚与魅力。

      陈伟强自幼喜爱武术,随祖父陈依九、父亲陈政禄习武,受家庭环境熏陶,耳闻目染,从小勤学苦练,对祖传的地术拳有较深厚的理会、深得地术拳法的精髓。在弘扬、传承地术拳过程中,传承了地术拳的传统技击,并加以理论的探索、充实了系统化地术拳。

      陈伟强曾在福州警察学校担任武术总教官长达十余年,将地术拳地面锁控技术与军警搏击格斗术相融合。同时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理论相结合,通过比赛与其它拳种的技艺交流,在传授地术拳技艺的实践经历过程中,博取众长,使地术拳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通过实践摸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总结一套适用于大众健身、防身的传统武术,同时能适用于现代军警格斗、现代竞技赛事。”陈伟强说,传承发展地术拳是我的责任,将它发扬也是作为中华武术发展的使命。

  •   陈伟强与师兄弟演练

       两岸文化交流 打造知名度

      在去年举行的首届世界杯武术套路赛开幕式表演中,陈伟强与福建省地术拳协会协会副会长胡成武精彩对练,博得场下阵阵掌声。

      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中,福建地术拳的6名拳师捧回了6块金牌。

      地术拳不只在国内各大赛事上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也推动着两岸武术文化上的交流。

      去年国庆节,福建省地术拳协会应台湾马祖县立仁爱国小学邀请,由协会副秘书长陈泽红率团赴马祖进行为期两天的交流访问。

      陈泽红介绍,在现场,我们进行了地术拳的对练、展示表演,吸引了师生的目光,大家都看的很认真。马祖仁爱国小校长王建华说,这次地术拳表演非常精彩,让小朋友看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武术内涵,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陈泽红说,类似的交流和访问年逐渐增多,希望通过这样的两岸文化多交流,能把地术拳的武术精髓让更多的人知道。

  •   陈伟强正在练武

       传承、创新与变革

      陈泽红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受外来影响冲击很大,例如跆拳道等,对于中华传统武术应该呼吁要更多的保护与珍惜。

      她向记者陈述了目前地术拳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例如资金缺乏、传习所场地受限等。“资金压力下,我们有些习武的设备、器械等都无法承租,在一些活动、文化交流上,都是自掏腰包承担路费、食宿等。

      据介绍,福建省地术拳协会也正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地术拳。

      “我们目前希望能在福州各大高校开设有关地术拳选修课或者相关传习训练,让大学生青年朋友能喜欢对中国传统的武术,更多的去认识了解它。”陈伟强同时呼吁,社会能加大对地术拳的保护和推广支持。

       非遗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良性机制

      日前,致公党福建省委联络处处长薛纪达撰写的《加大我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力度的建议》的论文获致公党中央表彰。

      薛纪达说,地犬拳作为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多年,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政策扶持方面,离社会现实需要还是有很大差距。亟需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做好保护和推广,从这方面来说做好地犬拳项目的保护和推广,对于保护和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薛纪达认为,政府部门要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下拨机制,按照制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做到资金到位。同时在场所等方面给予尽可能的支持。

      “积极引入志愿者(义工)模式开展服务。积极做好体育推广,引入志愿者(义工)模式,以帮助解决部分的推广人员和经费等困难。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鼓励社会捐赠和赞助,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资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薛纪达说,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体育对台交流中的良性互动作用,通过出访比赛交流等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展示中国文化魅力;通过积极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仍在民间流传的健康民俗活动,用以丰富城市的群众文化活动。

       附:

      据传:明末清初,南少林寺对面的闽南白莲庵“四月神尼”悲悯天下女子,创立适合女性的防身术—地术拳!地术拳的独有特色:地面功夫,暨地面技击术、捆绑术。时逢福建天地会、小刀会的反清运动,各寺庵与僧尼皆受牵连或焚毁追杀。白莲庵也未能幸免,“四月神尼”避难于陈家,陈家收留关照,“四月神尼”感其恩德,悉数传授于陈家,并严辞训诫外传,陈家知此拳乃武林绝技,视为奇珍。

      至民国初年,传至陈阿银,后因陈阿银打抱不平,打死当地恶棍逃往新加坡避难谋生。恰逢福州陈依九游学于新加坡(陈依九早年在福州学过龙桩、罗汉等),巧遇陈阿银,陈阿银为使武林绝技能相传延续,将地术拳悉数传授于陈依九。

      如今的“地术拳”,既保留着擅手法的南拳特点,又有善用腿法、且有地面技击的攻防特点。技击中可长、可短,可柔、可硬的击法兼备,特别是中、下盘的招式独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