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垃圾分类”并非“网上谈兵”
近来,北京的退休人员冯女士“迷”上了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网上下单、上门取件,就可以把旧家具之类的大型废旧垃圾轻松处理,方便极了。”“以前垃圾都是一股脑扔进小区垃圾桶,从没对垃圾进行过分类。”冯女士说,她会把小件废品投入到小区中的智能垃圾回收机,回收机可以回收饮料瓶、纸类、纺织物、金属、塑料和玻璃等6类垃圾,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第20届中国环博会上,展会也第一次专门为智能垃圾分类开辟展区,“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成为热点。(5月25日《工人日报》)
“互联网+垃圾分类”为什么能在短期内成为居民喜欢的热点?主要还是起宣传作用和经济利益、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三者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网络的智能化加上有偿模式,鼓励居民更加认识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前景可期。像冯女士那样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得到实惠的居民并不在少数,也有效地推动了垃圾分类的高热情和新效能。让垃圾分类不再是出现在垃圾房上作为标语提示的“纸上谈兵”。
垃圾分类为什么推广起来难以奏效,主要是居民拍麻烦,可以回收的垃圾在家里也没处安放。如今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激励模式,在多地推进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不少居民参与到这种垃圾分类模式中来:手机App,扫码、投递,根据投递的物件即可获得相应的收入,手机上还可查看回收桶是否已满,免得白跑一趟。如此方便群众,惠利群众,垃圾分类自然就效能高了。
垃圾分类要更好地得到市民的相应,也要让垃圾分类乘上互联网快车,只有通过我们的网络积极宣传网络分类的好处,并将好处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尤其是对于一些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也能得到科技赞助,这样大家的劲头才会足,很多人才愿意投身垃圾分类的热潮,实现“虽令不从”到“不令而从”的改变。
前期,笔者看到某大城市通过制度促使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与市民的征信系统结合,如此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能像北京一样,在制定措施的时候,再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方便群众,通过“双积分奖励系统”进行积分和奖金的兑换,并放积分可在小区便利店或是网上商城兑换商品。这样,垃圾分类才能双管齐下,还能养成市民“爱分类”好习惯。
无论互联网将来与垃圾回收如何结合,宣传引领作用还是不能放松,毕竟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才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大家懂得做好源头上的分类,认清垃圾分类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又一途径,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仓山文明办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