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成果 共商大计 共促发展 两岸专家聚首厦门纵论气象惠泽民生

18.06.2017  01:41

  

   6月17日,第九届海峡论坛·第六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开幕。海峡两岸160多位气象业者齐聚鹭岛,共享气象研究最新成果,共商气象服务民生大计,共促两岸气象融合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琪玉、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宇如聪、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原副校长陈泰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福建省气象学会理事长董熔主持开幕式。

   黄琪玉在致辞中指出,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福建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形势,全省气象部门严密监测、科学预报、精准预警,有效防御了“苏迪罗”“莫兰蒂”等超强台风和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袭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成了海陆空一体化的气象观测网,对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了海峡气象科技创新基地,气象科研投入、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黄琪玉表示,福建与台湾具有相似的气候特点,长期以来闽台气象界不断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努力促进气象事业共享共建,特别是在应对气象灾害中始终风雨同舟、灾害同防,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下一步,福建将着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核心技术支撑、公共气象服务、海峡气象业务服务、气象基础保障、雨雪冰冻灾害防灾能力提升等六大工程,重点支持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和台湾海峡气象科技交流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希望两岸气象界同仁加强交流互访,推进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的科研合作,共同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增进两岸民生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宇如聪指出,福建与台湾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灾害天气相近,在台风、暴雨洪涝、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业务、科研和服务有共同的目标,闽台气象合作交流可以互利互惠。三十余年来,两岸气象同仁始终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往来,有力推动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多年的气象合作证明,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空间十分广阔。下一步,希望两岸气象界继续加强气象交流合作,使气象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共同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能力,为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让气象合作的成果惠及两岸同胞。

陈泰然回顾了两岸气象交流史,对福建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两岸气象交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事情,在防御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方面,两岸有共同的科研话题和服务目标,期待两岸气象科技交流更加密切,共同为两岸民众的福祉服务。

   据了解,六年前,两岸业界以推动合作、惠泽民生为目的,首次在国家级“海峡论坛”中筹办气象科技交流分论坛,随后升级为二级分论坛,这是两岸民间气象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是海峡论坛的一贯特点,立足基层、面向民生、受益民众更是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的宗旨追求。本届气象论坛紧紧围绕“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这一主题,着眼于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百姓化、气象信息服务精细化,聚焦两岸重大、高影响、前沿性气象科研成果,研讨短时临近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和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成因分析以及相关机理,交流卫星、雷达、数值天气预报应用技术和社会化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与应用,分享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共同探寻气象服务两岸同胞福祉的更好模式。两岸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海洋、航运、旅游、经济等业界专家以及基层代表等欢聚一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台湾大学教授郭鸿基等18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海峡两岸29位气象学者作了墙报交流。

近年来随着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为广泛。记者获悉,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聘陈泰然教授为技术顾问,周仲岛教授为特聘专家。本次论坛期间,还举办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培训班,陈泰然、周仲岛、王晓春等两岸多位著名气象专家在鹭岛联合讲学授课。(中国气象报记者汤珺琳、通讯员曾文慧报道)

厦门:气象部门精细化服务第九届海峡论坛
6月17日至23日,第九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气象
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举办
  17日,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在厦门举办。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