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达共识 风调雨顺惠民生

27.06.2017  16:41

   黄梅时节家家雨。6月15日至21日,第九届海峡论坛·第六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以下简称“气象论坛”)期间,雨水几乎天天相伴。望着窗外不断飘落的雨丝,来闽参加气象论坛的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研究助理胡敏仪告诉记者,在海峡另一岸——台湾,这些天同样也是一直笼罩在雨水里。研究气象的她解释说,因为当前海峡两岸正共同处在同一天气系统影响之下,正所谓两岸“风雨同舟”。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都容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相似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闽台气象密切相关,业务、科研目标较一致,闽台气象合作交流可以达到很强的互补互利效果。与时俱进地加强闽台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成为民生气象论坛的共同话题。

   为民造福,两岸气象交流的共同目的
   如何在气象上更好地保障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原副校长陈泰然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两岸民众所共同关心的,也是两岸气象同仁要共同致力的,是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共同目的。”立足基层、面向民生、受益民众成为了气象论坛的宗旨追求。不论在厦门授课,还是在开幕式致辞,陈教授一直认为,立足于防灾减灾的气象科技,包括两岸气象科技交流是造福百姓的事业,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好事,是积功德的好事。
   “我一直认为两岸间的气象交流合作不应该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为它对两岸气象界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对两岸百姓都有好处。正因为这样的理念支持着我从1993年应中国气象学会邀请访问大陆至今,坚持了24年的两岸气象交流,并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谈起两岸气象交往的历史,陈泰然先生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那次返台后,他撰写了长达1.7万余字的考察报告,真实展现了大陆气象事业发展的面貌,使台湾气象界人士颇为震撼,点燃了海峡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热情。此后,两岸气象业者交往日益紧密。
   “我觉得会来这里参加两岸气象交流的人都是认同两岸交流是有好处的,大家关心的都是共同的主题。希望他们来了之后也将这样的信息带到台湾,影响周边的人共同关心这个主题。”陈泰然道出了心声。

   民生论坛,两岸气象交流的共同平台
   2012年,在上世纪90年代闽台双向互访的基础上,两岸业界以推动合作、惠泽民生为目的,首次在“海峡论坛”中筹办气象科技交流分论坛,2014年升级为二级分论坛——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并成长为迄今为止两岸民间气象防灾界最重要的交流‘嘉年华’。至今,气象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两岸民间气象交流最著名的平台,也是海峡论坛富有特色的品牌。
   六年来,“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逐渐成为气象论坛鲜明的主题,得到两岸气象界的共识。在气象论坛平台上,两岸气象相关专家和学者,分享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探寻更好地为保障两岸同胞的福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服务模式,推动两岸气象交往“从交流走向交融,从学术走到应用,从共享走向共创”。借助气象论坛及相关科技交流,厦门双偏振雷达等福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引起台湾专家的惊叹,也激发两岸气象交流的兴趣。进而促进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常态化,互动互惠成为气象论坛的又一特色。
   气象论坛举办六年来从未缺席的台湾气象学家、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先生是气象论坛一路走来的“见证者”。
   “刚开始时,台湾一些气象专家学者们对气象论坛的了解不多。随着一届届气象论坛成功的举办,现在台湾经常有知名气象专家向我了解有关气象论坛的情况,并表示很想参加论坛。”周仲岛教授回忆着,随着气象交流在“广度”和“深度”的打开,尤其是大陆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气象事业发展快速,吸引着越来越多台湾气象同仁的关注。“这六年里,两岸气象专家学者们参加气象论坛交流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大家都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我觉得很欣慰。”周仲岛说。
   在今年海峡论坛举办过程中,以“创新形式、增强实效、扩大影响”为目标,在形式上注重加强“体验式交流”和“互动性探讨”。在内容上,注重“时效性”,分享两岸各自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播先进的气象理念,共同探讨更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
   “我是第一次来到大陆,当然也是第一次参加气象论坛,这个平台让两岸气象同仁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很有益处。”首次来到大陆的台湾大学教授林得恩说,“我是学气象的,有幸在这次论坛上作《气象资讯在坡地灾害预警上的应用》这篇交流报告,与水文、农业等领域的专家们一起交流,更好地将我所研究的内容与相关的领域结合,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基层青年,两岸气象交流的共同未来
   两岸气象交流,同胞之情是纽带,科技交流是支撑,服务民生是目的,持续发展在青年。为助推两岸青年交流层次不断提升,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本次气象论坛开展“两岸气象青年汇” 实地考察交流活动。两岸青年学者进行“体验式”“互动式”交流,实地考察了福建省气象台、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等,使参访的台湾青年同胞满载“获得感”而归。
   在参观福建省气象台时,台湾青年同胞对福建气象的现代化水平赞不绝口,纷纷表示福建气象现代化技术水平很高,业务很强。特别对福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十分推崇,赞赏有加。
   “福州是有福之州,能来这里学习都是有福之人。不仅气象科技水平先进,闽都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值得学习!”在参观福州“三坊七巷”时,胡敏仪不时发出感叹。三坊七巷是见证闽台深厚渊源的“活化石”。家住三坊七巷的沈葆桢是台湾近代化的开启者和推进者,1874年率福建水师赴台驱日,在赶走日本侵略者后,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至今台湾还留有他当年所建的建筑。
   “青年交流非常重要!我觉得这一设计非常好。论坛时间毕竟有限,不能让每个青年朋友都上台去作报告,而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可以先建立交流沟通管道,特别是我们这次台湾大学也来了很多研究生。”陈泰然非常认同本届论坛这一新做法。他认为,培养新一代的人互相交流,不只在学术和技术上,更多要在了解与感情上,要能够建立互信互识的关系。
   “风调雨顺”这是台湾青年王嘉和在这次两岸青年汇活动中在签字版上留下的祝福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出了两岸青年人共同的心声,或许,表达了不仅仅是对气象论坛继续顺利举办的美好希望,或许,也承载了对两岸同胞共同的美好祝愿。(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 汤珺琳、谢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