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战贫(人民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7.07.2020  10:42

  图①:河北省阜平县柏崖村村民在樱桃园采摘。
  本报记者 张志锋摄
  图②:阜平县平阳村手工业扶贫车间一瞥。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图③:阜平县骆驼湾村俯瞰。
  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摄

  引子

  阜平,不平凡。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如今,脱贫攻坚正处在决战决胜之时。历史正在走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就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走进这个历史关节点,阜平提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至2019年的9844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54.37%降至2019年底的0.45%。

  今年2月底,河北省政府宣布:阜平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

  6月底,阜平剩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数据无言,但诉说着山乡巨变;时间为证,见证着阜平脱贫之路。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7年多来,阜平人、所有心系阜平的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精准方略,坚持苦干实干,在太行山深处书写脱贫攻坚的新时代答卷。

  

  强化责任担当

  “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

  “阜平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当年阜平人口不足9万,养活了9万多革命战士,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牺牲……”伴随着讲解员的声音,走进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仿佛走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八百里太行深处,镌刻着阜平革命老区的历史荣光。然而,这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2014年,经精准识别,人口20多万的阜平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4万户、10.8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54.37%。

  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如今特意保留了一处旧院子:低矮的土坯房四处透风,屋里熏得黑黢黢的,窗户钉着塑料布。住隔壁的脱贫户唐宗秀回忆:“那些年,一年收一季玉米、土豆,将就吃饱。

  如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惟有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同群众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阜平县委书记刘靖说,“这些年,我们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采取超常规举措,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尽锐出战。

  “现在住得习惯吧?”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来访,平石头村脱贫户蔚海为赶紧让进屋。

  “可好了!”蔚海为的老伴端上一杯热水,又往刘俊亮手里塞一把瓜子,“过去冬天裹着大衣跑茅房,冻得打哆嗦,现在屋里有厕所,方便!

  刘俊亮会心一笑。去年蔚海为全家搬进新建小楼,老人最初不会用马桶,也舍不得用水冲,絮叨新房“毛病”多。为摸清群众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刘俊亮往村里跑了一趟又一趟,东家窗户关不紧,西家地暖不会开,他全部记下,一户一户帮着解决。

  刘俊亮转身来到黑崖沟村。张拥军正在村口桥栏上画猫,看到刘俊亮,咧嘴一笑,接着画。

  独居的张拥军是聋哑人。去年,为发展乡村旅游,镇里请来乡村建设专业人士到黑崖沟开展绘画公益教学。张拥军跟着学画猫,长进很快,现在画猫、养猫,每月收入千余元。

  多年来,刘俊亮只要不外出,基本每天6点起床,自驾车串村入户。全镇10多个村,不知跑了多少遍。老百姓都认识晒得黢黑的刘俊亮,他也能叫出大多数村民的名字。

  2015年10月24日,刘俊亮一大早开车串村,没看清路,撞上山崖,撞断了3根肋骨。“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当时镇里很多扶贫工程都在启动,他在医院躺不住,20天后就赶回上班。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仗接着一仗打,数不清的刘俊亮们忙碌在阜平脱贫攻坚一线。这些年,阜平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要求,一线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推动政策、工作落地见效。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阜平坚持抓好党建促扶贫,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过去,骆驼湾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57岁,村集体收入为零。“打最难打的仗,就要用最能打的人。”龙泉关镇党委调整充实了骆驼湾村党支部班子,40多岁的致富带头人顾瑞利担任村支书,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降到40多岁。

  健全工作制度,坚持民主决策,村党支部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

  农家院发展民宿遭遇环境卫生不够上档次等问题,村里引入阜裕公司专业运营,农户出租小院,由企业开发民宿旅游。

  省里派来的驻村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引入一家专业公司养殖肉鸡,但本村没有土地空间。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转变思路,将养鸡场开到平阳镇,搞起“飞地经济”。养鸡场今年4月投产,村集体每年收益20多万元。

  以旅游发展为龙头,香菇、高山苹果种植等项目统筹推进,骆驼湾村民腰包鼓了,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去年的13620元;村集体“腰包”也鼓起来了,每年收入40多万元。

  找对发展路子

  “精准施策培育扶贫产业,才能真正把自身优势发挥好

  芒种时节,龙泉关镇顾家台村香菇园区,货车往来穿梭。

  车忙,人更忙。“正赶上出菇,没睡过囫囵觉。干活提着劲,坐下来说句话就睡着了。”村民马秀英随手拿起一个香菇,纹路清晰,菌伞饱满。

  2016年春,阜平县引入专业种植公司在顾家台等贫困村建设香菇大棚,引导贫困户承包。

  听说包棚还要花钱,即便县里建起惠农担保平台,提供贴息贷款,一些贫困户还是摇头,从没种过香菇,担心干不成。

  阜平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为让农民顺利脱贫,当地曾想利用山林搞“两种两养”——依托原有核桃、大枣搞“两种”,向贫困户提供肉牛、肉羊,回家养殖。

  初衷不错,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缺乏管理,当地传统的核桃、大枣市场竞争力弱。“枣在成熟期总是长虫子,只能卖青枣,价格只有几毛钱一斤。”阜平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牛羊分户养殖也存在防疫等风险。

  产业选对头,脱贫才有奔头。“扶贫政策给力,关键是找对路子、找准产业。”经过反复论证,当地决定把种植食用菌作为发展扶贫产业的突破口。

  产业接地气:食用菌天然喜欢冷凉气候,阜平山区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水质也好……关键是如何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如何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必须精准发力,扶到点上!”阜平精心布下产业扶贫这盘棋:在村里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引入龙头企业嘉鑫种植公司,推出“公司+农户”模式,园区统一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分户栽培管理。

  为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县里出补贴给贫困户购买价格损失保障险,万一遇到“不测风云”,每个大棚赔付1.5万元左右。

  建大棚要平整土地,头一脚就难踢。

  山地贫瘠,一亩地,种一季玉米收入500多元,流转租金一年1000元,但一些村民仍有顾虑:“把地推平了,将来找不到地界咋办?”“万一种砸了,公司跑了找谁去?

  为此,嘉鑫种植公司请专业机构对地界进行卫星定位,打印后贴在村里。合同一签14年,一次性先付3年租金。

  吃下定心丸,马秀英带头报名,承包两个香菇大棚,加上带头承包的村干部,陆续带动20多个贫困户包棚。

  采香菇忙起来没日没夜,有时晚上打个盹,香菇长开散,就会掉价。一些人受不了,一度出现退棚现象。

  马秀英咬牙坚持,当年每个棚净赚2万多元。“采摘高峰期要雇好几个人才忙得开,刨去生产成本和人工工资,一年净赚5万多元。”马秀英快人快语。

  今年开春,村里又有6户想承包,可大棚都已承包到户。为惠及更多农户,经协调,包棚超过两个的就匀给别人一些。

  “村民务工生产、按劳取酬,专家坐镇指导、技术推动,公司跟踪管理、统一经营,加上县里打造区域品牌‘老乡菇’,带着大伙闯市场,阜平香菇优质高产、市场紧俏。”嘉鑫公司总经理齐建胜介绍。

  如今,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4610栋,带动群众1.5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20户,户均年收益1.7万元。土地流转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537户,户均年收益1800元。

  “浇水浇到根,精准施策培育扶贫产业,才能真正把自身优势发挥好。”刘靖说。

  这些年,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等实际与专家建议,阜平着力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基本形成“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扶贫产业体系。

  激发内生动力

  “咱又找回当年分田到户时那股干劲了

  一边薅草,一边甩汗,阜平镇大道村脱贫户赵连培钻进果园干得正欢,“在家躺着一辈子受穷,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干!

  如今这座果园已成村里的“摇钱树”,当初建园可不容易。

  2015年,河北建设集团备好几千万元扶贫资金,到阜平开展社会扶贫。扶什么?怎么扶?集团和县里商讨。

  “帮扶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应注重可持续性,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长期受益。”阜平县有关负责人回忆。当时县里规划发展高效林果业,河北建设集团决定在阜平“转行”,成立河北乾元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在大道村流转荒山栽种梨树等。

  大道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9户。听说企业帮扶不再“分钱到户”,而要大伙流转荒山种梨树,有些村民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企业不差钱,为啥不给大伙儿分几个花呢?

  “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为此村里开了村民代表会议,一位副县长带着镇长参会,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讲。

  “搞开发,一亩地一年流转金800元,大伙还能到果园打工挣钱,有啥不好?”大道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宗山对村民情况知根知底:每户有几亩枣埝地,有的枣树上百年,还有病虫害,很多人懒得管,基本没收益。

  渐渐地,一些农户明白其中道理:把扶贫资金分了,一家一户干不成事;用来发展高效林果,打工可增收,还有持续分红。

  “山上酸枣都长不好,还能长出梨?”赵连培最初不相信这里能种梨树。可眼见为实,眼看着荒山变“梯田”,栽上梨树,春日一片雪白,夏日绿染山坡。梨树长大了,他也来到果园打工,“一天挣百八十元”。

  河北建设集团陆续投入7000多万元,荒山坡变成果园。去年梨树挂果,150多吨很快售罄。

  目前,大道村有100多人在果园打工。荒山流转收租金,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不少村民腰包鼓起来。

  走进大台乡柏崖村陈家沟,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栽满了樱桃树,樱桃挂满枝头。“樱桃好吃树难栽”,阜裕公司2016年以来硬是在这片荒山上栽植樱桃等高效林果,打造出一个现代农业园区。

  60多岁的樊建保将自家5亩多荒山流转给阜裕公司,每年租金能拿到4000元,同时承包30亩樱桃,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

  “承包户比着干,看谁来得早,比谁走得晚。”樊建保说,“以前吃过饭就蹲墙根,现在就想去樱桃园,咱又找回当年分田到户时那股干劲了!

  年轻人回来了

  “更甜美的日子还在后头

  “这是今年新上的槐花蜜,我们村民在原生态的大山里养蜂……”砂窝乡全庄村返乡大学生安拴伟夫妻俩,最近每天忙着网上直播卖蜂蜜。

  大学毕业后,安拴伟留在大城市打拼,开了一家网店,专卖家乡产的蜂蜜。后来玩起网络直播,吸引一众粉丝,收入不菲。

  山乡巨变,“抓挠”着外出年轻人的心。

  2017年底,安拴伟夫妇返回阜平县城创业。近水楼台先得“”,依靠“引流”到阜平几十万粉丝,蜂蜜销量增加好几倍。尝到甜头的安拴伟开始向“产业链上游”攀升,第一批上了300箱蜂。

  发现很多网友都有“田园梦”,今年5月两口子干脆把直播间搬到全庄村附近的山沟里:蓝天为幕,泉水叮咚,山花烂漫,蜂飞蝶舞,格外吸睛。与此同时,邀请网友实地体验“共享农场”,免费采摘西红柿、桃子。目前,夫妇俩的粉丝已过百万。

  “以前山里种地没啥出路,村里只剩老人,很多院子走空了。如今县里有产业,村里有事干,许多年轻人回来了,越干越有劲!”7年多的脱贫攻坚战,阜平黄土开始“生金”,吸引5000多名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就业。

  阜平人气正在旺起来。

  家门口就业的多了。

  张强过去住吴王口乡邓家庄山沟里,父亲去世早,母亲有残疾,一家人“”在山里增收门路窄,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跑到几十里外打零工,却放心不下母亲。

  去年5月,易地扶贫搬迁,张强一家人搬进天生桥镇栗元小区。新家附近配建有香菇园区,张强贷款承包两个大棚。最近又包了一个暖棚,雇了几个工人,准备好好干一场。

  “换房子,挣票子,好事不断,最近有人上门给我说媳妇了!”张强笑眯眯地说。

  阜平县2016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8万户5.4万人。截至目前,县里为安置区同步建设配套的手工业扶贫车间、较大的手工业加工点发展到221家,覆盖680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55户。

  长本事的年轻人多了。

  早年,在平阳镇铁岭村一处废弃工厂,阜平建起职业教育中心,囿于办学条件与招生人数限制,许多农家孩子的就学愿望难以实现。2013年,对口帮扶阜平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持续发力职教扶贫,联合一汽等企业与职教中心合作创办梦翔汽车培训基地,招收阜平等地学生,迄今帮助2000多名学生实现就业。国管局驻阜平扶贫工作组负责人、阜平县副县长雷伯勇说:“职教扶贫久久为功,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阜平镇槐树庄村青年刘涛初中毕业后随建筑队做小工,收入较低。见在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学习的弟弟刘旭毕业后年收入5万多元,刘涛2017年春下定决心到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学习。“时隔多年重返课堂,说不犯怵是假的。但有技术,才有多挣钱的机会。

  在国管局等帮扶下,2018年,新的职教中心在阜平县城建成,每年招生人数也从原来的300多人扩大到800多人。本县初中毕业生,除了上普高的,都能来职教中心学习。

  为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技术,县职教中心围绕食用菌等扶贫产业,把课堂搬进蘑菇大棚、樱桃基地,培训近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七成多。

  暑假过后,刘涛就能拿到毕业证书。现在他已凭所学,轻松找到了工作,还找到了媳妇。眼下他和家人正在筹备8月的婚礼,“更甜美的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