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千公里 湖里组团帮扶挂牌督战村

15.07.2020  11:21
东乡县扶贫生产工作卓有成效。图为拱北湾村扶贫车间。(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 新浪
▲晨光下的东乡县。(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 新浪
▲本月初,湖里区党员干部远赴临夏,手把手帮助东乡县人民脱贫致富。图为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监张洪忠(右二)与巴苏池村代表进行热烈讨论。 图/湖里区工信局提供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来源:厦门日报

东乡县扶贫生产工作卓有成效。图为拱北湾村扶贫车间。(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晨光下的东乡县。(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本月初,湖里区党员干部远赴临夏,手把手帮助东乡县人民脱贫致富。图为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监张洪忠(右二)与巴苏池村代表进行热烈讨论。 图/湖里区工信局提供

  本报记者 陆晓凤

  通讯员 柳子昂

  一路向西!脱贫攻坚!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湖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区党政考察团,远赴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走亲戚”,湖里区深化东西部协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面吹响。

  “陇中苦脊甲天下,东乡苦脊甲陇中。”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甘肃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长期限制着东乡县的发展。目前在厦门市对口帮扶的临夏州,38个挂牌督战村——即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村庄,全部位于东乡县。东乡县贫困情况之紧迫、脱贫攻坚的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翻高山越深壑,走村入户慰问贫困户,消费扶贫带动经济;投资办工厂,劳务协作培育人才,倾心倾力推动脱贫;建学校建楼房,与当地干部一同共谋脱贫攻坚,让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对口办的指导下,湖里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工商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各街道等单位以及国投集团、天地集团、建发城建集团等区属国企,发动辖区17家企业、16个社会组织结对助力东乡县挂牌督战村,通过投入帮扶资金、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帮扶销售扶贫产品、资助困难群体等方式,助力东乡县攻克深度贫困最后堡垒。

  本月初,湖里区的一批党员干部还远赴临夏,手把手帮助东乡县人民脱贫致富。近日,东乡县考察团也在县委书记马秀兰的带领下来到特区发祥地湖里,实地调研、参访学习、共同进步。

  今天,让我们将镜头瞄准这批不平凡的湖里人,聆听他们在扶贫路上演绎的动人故事。

   强化输血

   组团式产业帮扶  翻山越岭送订单

  红枣、核桃、八宝茶、羊肉……今年春节,湖里区掀起了一股“消费扶贫潮”。湖里国投东乡公司根据当地产业情况订制的东乡特色节日礼包,深受厦门市民喜爱。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东乡县的农产品销路大开,大大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来只是献爱心买一下,没想到东乡的产品这么好!”一位购买了东乡羊肉的朋友告诉记者,这些贫困山区的产品甚至不逊于厦门市面上销售的产品。

  事实上,在三年多前,东乡县还在为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而发愁。扶贫干部们去了后,立刻开始“对症下药”——推动产业扶贫。产业扶贫不仅能帮当地打好产业基础,还能直接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实在在、源源不断地为当地贫困户带去真金白银。

  顶着烈日,扶贫干部们翻越悬崖与峭壁,奔走在各个村庄间,将一张张羊肉订单送上门。在这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自购或链接市场的方式,帮助挂牌督战村因地制宜打造扶贫产品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促进扶贫产品走出大山。仅去年一年,湖里区就发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购买东乡县牛羊肉、花椒等价值1236万元的农特产品,超额完成年度消费扶贫任务,带动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66人。

  要真正完善其“造血”功能,仅仅依靠“外销”还不够,还需要“自产”。经过深入调研,东乡公司在原来单一的产业模式上开发出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如果反季节种植香菇,存在市场优势,因此他们打起了香菇的主意,与甘肃爱福农业公司合作,在东乡县开发了香菇种植产业。“东乡县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妇女,香菇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好适合她们。”相关负责人说。

  羊肉加工、八宝茶制作、香菇种植、雨具加工……各具特色的产业在东乡县落地生根,截至今年6月共为东乡县带去了739个工作岗位,有566户贫困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在自家门口就能挣钱,不但方便,而且收入稳定有保障。”当地贫困户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去年一年,湖里区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产业帮扶,引进美佳雨具等4家企业到东乡县投资设厂,有500余名贫困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了贫。湖里区还引入厦门的先进技术帮助东乡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变革,让农产品来了一次“脱胎换骨”,也让贫困户捧上了“金饭碗”。

   持久造血

   订单式培养人才  员工打“飞的”来学技术

  跨越山川,对口帮扶员工打“飞的”来上岗。不久前,一架专门搭载甘肃东乡县劳务输转人员的包机,顺利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83名东乡县员工返回厦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之路。

  与此同时,远在2200公里外的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还有一批贫困户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岗位。厦门欣贺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厦门市鹭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里区慈善会等一批湖里企业、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挂牌督战村,为他们带去了保洁、护林等公益岗位,带动172个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每月增收1000元。

  聚焦短板,落实帮扶。要从根子上解决脱贫问题,就要抓住人才这个扶贫“造血”最为亟须的“干细胞”。湖里区通过一系列“订单式”技能培养,培育人才,服务当地,从而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推动当地脱贫致富。根据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他们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种植养殖能力和外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湖里区还通过推动多元就业,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等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湖里区先后6次组织同致电子、亨国精机等24家企业,为东乡县提供1446个工作岗位,定向招聘东乡县贫困劳动力444名,共有1578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就业。

  多年来的帮扶,使得东乡县人民的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家门口上班,有时间照顾孩子老人,一个月还能为家里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真是太高兴了。”拱北湾村香菇种植基地女工闵发土麦谈由衷地说道。湖里带去先进的社区工作经验,给东乡县干部很大的启发。他们主动联系到开心社工负责人,表示想到厦门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此同时,在厦门,东乡县员工成了企业的“主力军”。

  “疫情期间,他们帮了大忙。”厦门睿和电子有限公司管理科课长陆秀梅对记者说,他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受疫情影响,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此次留厦的东乡县员工,对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承担起了企业订单的重任,疫情期间复工的员工当中55%是东乡县的员工。谈起自己的成长,老员工王东玲感触很深。“这些年成长了很多,见识广了,收入变多了,我还想介绍更多乡亲来厦门就业。

   抱团送暖

   盖楼建校铺路  支医支教支农

  崭新的学校,明亮的教室,校园里书声琅琅……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拱北湾希望小学,孩子们正瞪大双眼认真地听讲。这所学校由湖里区出资1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在校学生181名,辐射整个村庄,让孩子实现了有书读。81岁的老人马桂兰,一个劲地感谢党的好政策:“孙子孙女都上了学,我们也搬进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2019年市区两级政府同步发力,追加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东乡县11所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安全饮水项目。2020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9所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缓解了东乡县“上学远、入学难”问题。

  送善款、送服务、送物资……不久前,湖里区相关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与东乡县挂牌督战村签署了结对帮扶合作协议。接下来,他们将分期分批前往东乡县相应的挂牌督战村,开展实地调研及工作对接,真正把温暖送到当地贫困户心里。

  从企业家到社会组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一个全民参与的大扶贫新格局正在湖里落地生根,成为湖里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两地党委和政府共同努力。

  目前东乡县“不愁吃、不愁穿”及安全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三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0.92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8万人,累计减贫9.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74%下降到4.25%,贫困村由159个减少到45个。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以来,湖里区选派3名干部赴东乡挂职,选派卫生、教育、科技等33名专技人才支医支教支农。

  [人物]

   80后”高管林秋香

   深入田间地头

   手把手教技术

  夏日的临夏州,清爽怡人。地处山腰平缓处的先锋乡一派绿色葱茏,美不胜收。育苗、播种、施肥……在分拣冷藏车间里,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伯农业总经理、法人代表林秋香,正手把手教授当地村民农产品培育技术。

  今年年初,响应政府号召,湖里辖区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到临夏州考察。此行的目的,就是为当地找寻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并借助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村脱贫。

  就这样,林秋香带领公司的精兵强将,来到了东乡县。初到当地时,这个能干的南方姑娘存在诸多不适应,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饮食习惯,都与厦门有所差异。由于气候干燥,她的鼻腔几乎天天都出血。

  “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一想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很快林秋香就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她与同事一起,来到田间地头,挨门挨户走访,为东乡的“穷病”寻方问诊。“这里土地肥沃平整,其实适合农业种植。”经过前期的调研,公司在当地成立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其中,在东乡县成立甘肃解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投资种植高原夏菜,并设立了分拣冷藏车间、田间地头车间。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每天工作前,来自厦门的员工带领着东乡的村民,唱歌打气,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扭转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此外,他们还手把手教村民育苗、播种、施肥等技术,生产所得的利润与当地村民分享。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先锋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秋香负责管理的工厂,带动了1500人脱贫致富。39岁的东乡妇女易林芬,原本在家待业,收入为零。如今,闲暇时候,她在“家门口”的工厂打零工,38天内赚了3495元,解决了家庭的困难。在当地,像易林芬一样还有不少,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东乡“90后”小伙马如华

   带上妻子

   一起来厦奋斗

  “叮叮叮……”早上8点开始,马如华就像个陀螺一样在岗位上忙个不停。案头上摆放的是一日的工作安排表,数十件事情被有条不紊地列在其中。“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好,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努力工作赚钱,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说。

  去年,湖里区全力推进与东乡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东乡小伙儿马如华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在其他村民观望、犹豫不前的时候,他立即报名参加了厦门市里的统一招考,成了湖里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一名职员。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改变贫困的现状。“家乡的重点贫困户都挣钱了,我也想脱贫致富。

  来湖里的这一年,马如华收获满满。紧跟着湖里的快节奏,他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不仅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他的精神状态也变好了,如今的他是一名热血小伙儿。“湖里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让我的生活有了奋斗目标,让我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如今,他还把妻子带到厦门,鼓励她多学习,努力工作。

  不单单是自己的变化,远在两千公里外的家乡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贫困户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死气沉沉的贫困村终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日子也好了起来。

  原先,回乡之路是一条黄土路,一路颠簸,尘土飞扬。今年春节回家,这条路变成了宽敞的马路,直通家门口。不仅如此,舅舅也靠着养牛养羊赚了钱。原先,他们家里只养了3头牛、12只羊,需要推着农用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卖牛羊,如今,政府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好,他们家养了十几头牛、200只羊,来自羊肉厂的大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收羊,一年净赚6万元,家里也脱了贫。

  [数说扶贫]

  聚焦短板,落实帮扶。连日来,湖里区区直部门、区属国企广泛动员,17家企业、16个社会组织积极响应,结对帮扶东乡县的挂牌督战村,促成了欣贺股份、中达集团、绿百合食品等3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目前已实现挂牌督战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今年来湖里区已募集社会帮扶资金605万元,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据统计,6年来,厦门市、湖里区两级财政及社会各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4.3亿元。湖里区帮助东乡县引进5家企业,建成20个扶贫车间,采购东乡县消费扶贫农产品2300余万元,输转东乡籍人员1700余名到厦门务工,选派81名党政干部、专技人才(教师、医生等)支援东乡县,结对帮扶133个贫困村。

  目前,东乡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92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8万人,累计减贫9.64万人,年均减贫1.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74%下降到4.25%。贫困村由159个减少到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