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思政课让教书育人有深度更有温度

10.05.2019  15:30

  “一定要提前准备,晚一分钟就抢不到了。”每学期选课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格外“抢手”。看视频、唱歌谣、播报新闻……熊晓琳的课堂改变了不少学生对思政课的固有印象,他们感叹:“没想到思政课还能上得这么鲜活有趣!”27年来,熊晓琳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在她看来,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能够让学生一辈子受益。(5月9日《新京报》)

  不可否认,一些名师的教学水准确实非常好,讲课妙趣横生,学生就是喜欢,怎么才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影响更多的学生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格外“抢手”给了我们深刻的提示。27年来,熊晓琳先后被评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她在教学上的探索和创新对不少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熊晓琳为思政课注入了丰富情感。是她用真情的演讲。熊晓琳认为,应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因此熊晓琳用音乐舞蹈作品讲思政课,这种把音乐舞蹈素材运用于教学中的方法正是熊晓琳讲思政课的一大特色,她的资料库里积累了500多首歌曲,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能巧妙地对应和结合。熊晓琳自己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她认为,音乐是最能触发情感的东西。熊晓琳老师运用了“相声小品杂谈”的形式讲课,打破了常规的的套路,添加了音乐的韵味,幽默的笑料。注重了语言艺术的“演讲式”讲课,而受到学生的好评。应该说,熊晓琳老师的“独特个性”讲解与她的演讲口才有一定关系。

  熊晓琳的思政课之所以成为香饽饽,是她用心在讲课。因此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熊晓琳的思政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特色在于“盛开在音乐土壤上一颗有氧的奇葩”。用他自己的经验来说: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在生活中真践行。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自觉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真正成为传道解惑、塑造灵魂的精神导师。一位教育家说过,生活中往往充满“但是”,事情本来是这样发展的,但是结果成了另一种样子。这个“但是”告诉我们,教书育人的为师者,对学生应比母爱更细腻,比父爱更广博,比情爱更质朴,比其他一切亲情更纯洁,更高尚。

  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应是教书育人的追求。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止有教,还有育,教育的目的,在教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还要培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而在育人的方面,面对面的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听一听歌曲,讲一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久远的历史和抽象的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熊晓琳给思政课注入“含心量”,使之丰富多彩,既吸引人又有营养,从而合胃口,受青睐。

  熊晓琳的思政课之所以受欢迎是讲课的艺术含量高。在一些人的想像里,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形式刻板、气氛沉闷,学生们没精打采,老师们也苦恼不已。有句话说得好:“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走近学生心灵,成风化人,这样的思政课才会有意义、有意思。熊晓琳能把抽象枯燥的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吸引着学生。在于熊晓琳运用了歌曲音乐舞蹈等的特色,用“吹拿弹唱”等多元形式授课,打破了常规的的套路,运用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有效搭配,添加了“口感佐料”和“语言味精”,能起到“调味品”作用,让思政课活起来,不再不死板,非常“起鲜”,让授课“接地气”,不仅适合学生的口味,而且也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所以语言艺术的“演讲式”讲课,引起共鸣,而受到学生的好评也在情理之中。(惠安县文明办 吴玲)

思政课与重要节日互通大有裨益
  “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劳动是幸福的”“应该树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