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德:拓“中国制造”与“德国创新”合作新篇
在德国的“皇家瓷器厂”,“德国制造”让瓷器这一“中国创新”焕发了全新的魅力。这里生产的纯白色瓷器,因为设计精美、工艺精湛而有“白色黄金”的美誉。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专门用这里的手工瓷器餐具款待远道而来的中国贵宾。
不过,作为被招待的客人,来自瓷器故乡的中国总理李克强,探索的却是一种“反向”的可能:开拓“中国制造”与“德国创新”的合作新篇章。两国总理共同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共塑创新”为主题,包含110项具体内容,涵盖了中德两国在工业,科技,农业,教育,环保,城镇化,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多领域的深化合作。在随后的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李克强还专门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一个“鲁班锁”送给默克尔,寓意“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的合作成果。
“鲁班锁是中国的著名工匠鲁班发明的,但这个产品是在中德技术学院创作的,也可以说是中德合作的产品。”李克强说。他随即表示,中德两国要通过“互学互鉴”,用智慧拆解难题,开启未来。
在此之前,李克强曾经多次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换档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要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让“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而在这一方面,作为“精密”、“优质”代名词的“德国制造”,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国创新”,都可以为中国制造提质、中国经济升级提供新的助力。
如同总理所说:中德两国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合作创新的共赢伙伴。
更重要的是,李克强总理此番推进的“合作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也包含思维理念的创新。有了“互学互鉴”的虚心的姿态,深入、广泛的创新合作才有了长期开展的基础;有了包容开放的胸襟,中德经济技术才有了深度融合的可能。
在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李克强向参会的600多名中德政府高级官员和两国经济界人士承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更加积极主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是营商环境更加规范、公平、透明的开放,是互利互惠、双赢多赢的开放。
他说:“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我们对此坚定不移。……中国的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而是会越开越大。”
在今年9月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中,李克强总理曾经更加明确地强调,中国会在继续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蓄、消化吸收。
他说:“中国永远做一个开放大国、学习大国、包容大国。要从国情出发,努力建设成创新大国。”
回到开头那个融汇了“中国创新”与“德国制造”的德国皇家瓷器厂。根据现场媒体报道,在当地时间10日的参观行程汇总,来自“瓷器故乡”的中国总理对雪白精致的德国瓷器不吝赞美。他说,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瓷器水平有大幅度提高,“有些方面值得作为发源地的中国学习”,中德之间应当互学互鉴。
而在当天早些时候,李克强在会见德国总统高克时说,中国愿从自身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实现更大发展。(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