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亚运会气象保障 开启大型赛事气象服务先河

22.11.2018  20:23

 中国气象报记者 简菊芳

  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那一天,在《燃烧吧,火炬》激昂的歌声中,北京工人体育场7万多名观众和亚洲各国运动员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和中国人民为举办一届高水准亚运会而付出的努力。“开幕式期间无雨”这不仅是气象部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洲际体育大赛的献礼,也向世人展示了承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保障的能力。

  办好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气象服务怎么做?国内没有先例,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和亚运会气象服务中心面临着巨大考验,从1987年承担任务到1990年,筹备工作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中进行。

  那时候的北京亚运村,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庄稼地。要在这里举办亚运会,气象观测要先进场。工作人员忍受酷暑、严寒,在交通和生活极为不便的荒地上开展观测。气象服务中心更是启动了大规模的亚运会气象服务科学研究,设立了3个分课题40个子课题,对体育赛事和气象服务进行系统研究。

  终于,气象工作者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迎来了检验成果的重要时刻。

  亚运会开幕式有雨吗?天气如何?街头巷尾议论天气的人非常多,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询问天气情况;《中国青年报》的“盼盼热线”忙个不停,《人民日报》的亚运专线成了气象专线。天气,让组委会忐忑不安。

  据本报驻北京记者站退休记者曹冀鲁回忆,9月20日的开幕式天气会商开了两个小时,围绕会不会有雨“争论”了一个多小时,欧洲、日本预报模式显示,接下来几天北京都有雨水。根据欧亚大陆实况图来看,西伯利亚有一股冷空气正向东南方向移动,如果地面湿度增大或其他条件充分,降水有可能形成。在这个节骨眼上,军地气象专家仔细研判资料后,结合多年的经验得出“天气阴转多云,不会降雨”的结论。

  预报发出后,预报员并没有放松。实际上,老天爷也没有跟着天气预报结论走的意思,不时在北京上空来点小雨示威。21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台综合各家模式认为,开幕式期间多云转阴,有东南风。然而,一个小时过后,北京周围阴云密布,河北、天津等地开始下起小雨。22日凌晨,卫星云图显示,北上的降雨云团已到北京上空,周边的保定、廊坊已经下雨,雨带包围北京。在经过又一轮激烈争论后,预报专家维持了原来的结论——没有雨。

  直到22日下午两点半,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值班飞机第二次飞行发来实地观测云层资料,预报员的心才踏实下来,并立即报告开幕式指挥部“天气阴转多云,偏南风,风力不大,最高气温23℃到25℃,最低气温14℃到16℃”。开幕式得以顺利进行。

  气象服务也为赛前训练和赛事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撑。一次,金海湖水上运动项目委员会场地器材处工作人员接到有雷雨大风的通知,立即组织加固航道,紧急通知各国代表队停止训练。朝鲜队和印度队开始不相信会有雷雨大风,经过两三次劝告后才上岸,结果因为动作过慢来不及回屋,一起躲在集装箱里。事后,场地器材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没有及时的预报,后果不堪设想。

  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家气象局到北京市气象局,气象服务工作很成功。

  亚运会气象保障的圆满成功,不仅使气象服务一战成名,也为后来的大型赛事、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