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同安区“三合一”做好社会救助兜底工作
一是一种机制。为了完善深化社会救助工作,扩容救助力量的覆盖面,同安区建立起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挥民政部门在构建“大救助”格局中的核心作用,提高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加强内部协调,发挥联席会议的整体功能,共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一个窗口。以各镇(街、场)社会救助经办机构为依托, 民政厅

厦门市全面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一是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出台《厦门市城乡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厦门市城乡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各区结合实际,出台相配合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救助制度。二是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全市37个街道(乡镇)均依托办事服务大厅,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救急难”)申请受理窗口,制定社会救助申请分办、转办流程,规范办理时限,做到“一明显三上墙”,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三是建立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三个一”,成立一个机构(厦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出台一个办法(《厦门市申请救助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建设一个平台(核对信息平台)。截止2015年2月,共核对各类救助对象7598户次、18293人次。四是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化优势,建立网格员制度,包片入户为困难群众上门提供服务,做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目前,全市共有224个社区完成网格化,占社区总数的46%,共有社会工作者6600余人,其中社区网格员3300余人;2014年以来,共主动发现并救助困难群众1276人次,急难个案会商35次。五是推进信息化管理服务。全面开通使用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厦门市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厦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一站式”服务。六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完善临时救助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临时救助经费。2014年,全市累计临时救助6125户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581. 民政厅

厦门市打造多维度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编织主动发现“一张网”。通过社区网格员、社会组织及社会救助热线,及时发现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因灾等原因的致贫致困情况。二是开辟受理服务“一扇门”。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目前全市所有镇(街道)均已设立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窗口。三是打造申请核对“一平台”。建立跨部门、多层次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实现救助对象认定的关口前移和动态管理,确保救助对象认定高效准确。四是统筹城乡保障标准“一体化”。2015年全市六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为550元/人. 民政厅

厦门市低保救助全面实现“五化”规范管理
一是救助管理动态化。建立市、区、街(镇)低保信息平台,实现救助信息网络数字化管理。2014年全市共新增低保408人、退出低保620人。二是救助申请简便化。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市37个街(镇)全部建立社会救助窗口,为困难群众的申请救助提供便捷服务。三是救助对象精准化。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全面掌握了解申请救助的人员家庭收入、财产、支出情况,精确选择救助对象。四是救助标准一体化。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城市、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和城市(城镇)1人户、2人户、3人及3人以上户的分类,低保标准统一提高为550元/人. 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