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 泉州南门长啥样? 80岁的读者告诉你

04.06.2016  14:31
上世纪50年代 泉州南门长啥样? 80岁的读者告诉你 - 福建之窗
来源: qz.fjsen.com

   上世纪50年代 泉州南门长啥样? 80岁的读者告诉你

  城市记忆

  东南网6月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刘燕婷) 80岁的林镇汉平邮递来一封书信,他说,看到了“城市记忆档案馆”征集老泉州的故事,自己有很多话想要说。

  上世纪50年代,他刚十岁出头。从小就在新桥溪(现新顺济桥)、伍堡滩头嬉闹,那时候的旧景就像老照片一样泛黄,却令人牵记。

  老人说,这些地方都没了童年时的样子,自己以童年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希望读者也能看出那个年代朴素的童趣。

  林镇汉在文章里写道:“伍堡溪,溪宽水深,伍堡宫对面的溪边总有成堆成堆的大木头……叠得好高——这就是所谓的‘杉行’。”

  泉州市方志委办公室副主任许晓松解读说,伍堡溪的“杉行”专做木材生意,这个是源于宋朝的泉州知府建了“翼城”,将泉州南面的这个片区进行了扩充。水门巷刚好是翼城的护城河,也成了泉州最早的海关关口。宋元时代,水门巷的南边,晋江水一进来,就是当时的伍堡了。“当时的伍堡水域很宽,滩涂上也没有民居,从安永德一带运过来的木头,在伍堡靠岸,木头都直接被存放在滩涂上。以往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木头成了重要的建材,伍堡成了杉木直接交易的地点和吞吐中心,在以往很是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