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演员合排高甲戏《阿搭嫂》 6月将在台湾公演

28.01.2018  14:51
厦门艺校2015级高甲戏班学生表演水袖舞。 - 新浪
来自台湾的年轻学生蔡宇伦(左)与搭档陈柏臻(右)表演歌仔戏片段《陈三磨镜》。 - 新浪
吴晶晶与台湾戏曲学院的年轻演员合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供图) - 新浪
台湾戏曲学院学生带来精彩的客家戏片段《华山救母》。 - 新浪
台湾学生跟随吴晶晶学习。(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供图) - 新浪
厦门艺校2015级高甲戏班表演剑舞。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厦门艺校2015级高甲戏班学生表演水袖舞。 来自台湾的年轻学生蔡宇伦(左)与搭档陈柏臻(右)表演歌仔戏片段《陈三磨镜》。 吴晶晶与台湾戏曲学院的年轻演员合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供图) 台湾戏曲学院学生带来精彩的客家戏片段《华山救母》。 台湾学生跟随吴晶晶学习。(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供图) 厦门艺校2015级高甲戏班表演剑舞。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  记者 陈冬 实习生 张觉尹 图/厦门日报  记者 姚凡(除署名外))台下,他是个清爽的男孩,动作利落;台上,他“变身”婀娜多姿的少女,轻歌曼舞。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在14岁台湾男生蔡宇伦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

  24日下午,蔡宇伦第一次跨海来到祖国大陆,才下飞机,就和小伙伴陈柏臻直奔厦门艺术学校,一起上演歌仔戏片段《陈三磨镜》。他们的一颦一笑有模有样,坐在场下的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感慨万千:“近一年时间没见,孩子们又进步了。

  和蔡宇伦、陈柏臻同行的,还有16位学生、5位老师,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就是蔡宇伦,最大的也不过18岁。他们都来自台湾戏曲学院,来厦参加为期一周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

  这场冬令营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厦门艺术学校、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共同主办。

  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 推动两岸学生艺术交流

  既然是与闽南传统艺术有关的冬令营,开营仪式自然与众不同――来自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的学生代表,与厦门艺术学校2015级高甲戏班的学生轮番上阵,大展身手,通过高甲戏、歌仔戏、客家戏等剧目片段表演以及曲牌、剑舞等基本功展示,给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7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上午,台湾学生准时来到厦门艺术学校练功厅,他们跟着艺校老师,与高甲戏班学生一起学习水袖、团扇、把子、趟马等基本功组合,慢慢地成为好友。看到自己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台湾学生感叹“汗水没有白流”。他们说,真希望时间过得再慢一些,这样就可以多学到一些。

  早在16年前,厦门艺术学校创办的大陆首个歌仔戏大专班毕业生就组成青年歌仔戏剧团赴台巡演,并与台湾戏曲学院交流,此后,两校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日益频繁。2004年,时任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科主任的著名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廖琼枝到厦门艺术学校参观交流,台湾戏曲学院也聘请厦门艺术学校的老师短期赴台任教。4年后,两所学校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学术合作协议。

  “过去,两校之间的交流只局限于老师的互访,学生间的交流始终没有实现。”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对此一直觉得很遗憾,他说,借助此次“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两校在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可以探索出新的路径,譬如合编教纲、互派学生和老师,为两岸传统戏曲的教学推广打下基础。

  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感受“两岸一家亲

  这次冬令营,台湾戏曲学院的师生还有个特别“任务”,那就是与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合排经典剧目《阿搭嫂》。6月1日、2日、3日,这部融合了高甲戏、歌仔戏、客家戏等三个剧种的全新《阿搭嫂》将在台湾公演。这也是继歌仔戏《蝴蝶之恋》和《龙九》之后,厦台两岸戏曲演员再度同台合作。

  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台湾戏曲院团选择厦门?作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亲历者的曾学文给出这样的答案:“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厦门常有机会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对于弘扬传承传统艺术有着共同的理念,那份执着,推动着我们一直往前走。

  在20多年的文化交流中,厦门台湾艺术研究院与台湾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传统戏曲人才的台湾戏曲学院互动往来频繁,使彼此成为肝胆相照的“好兄弟”。从2004年第一届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举办以来,台湾戏曲学院是坚实的合作伙伴,更与台湾明华园一起成为首次通过“小三通”登陆的台湾文艺团队,2014年还与厦门在台湾彰化共同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彰化传统音乐戏曲节”。

  而从近年举办的各种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可以窥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和“”,两岸政治关系趋冷,但两岸文化交流热度不减。此次“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就是一座开启两岸学生共同交流的桥梁,也开启了“00后”台湾青年对大陆认知的开始,大家通过心灵契合的交流,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

  [台上亮点]

  三个“阿搭嫂”将同台飙戏

  一台戏,三个“阿搭嫂”,到了结尾,还会出现三个“肖秀才”,“三下锅”(高甲戏、歌仔戏、客家戏于“一锅”)的表演方式,这就是两岸合作演出《阿搭嫂》将带来的不一样的亮点。

  素有台湾“客家百变天王”的李菄峻,担任新编《阿搭嫂》的导演,同时他自己也反串客家戏“阿搭嫂”。高甲戏“阿搭嫂”依然由厦门的吴晶晶扮演,歌仔戏“阿搭嫂”的饰演者是台湾的邱秋惠。其余演员厦门将会派出28名,台湾则有58名。

  三个主角,一起登场,还是一个个登场?李菄峻琢磨了半天,剖析剧情,除了在开场和结尾让三个“阿搭嫂”同时登场外,其余就根据剧情的走向和剧种的特色,找准定位,安排不同版本的“阿搭嫂”出演,通过音乐的完美调度,让剧种之间进行“默契”的对话。

  [幕后故事]

  厦门名角赴台教孩子唱高甲戏

  如今,在大陆,高甲戏剧团有百余个,演出不断;而在台湾,仅存一班高甲戏班。为什么两岸的高甲戏命运如此不同?

  曾学文说,源自闽南的高甲戏在清代传到台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几乎各县市都有高甲剧团。泉郡锦上花剧团最高峰时期有八九十名演职人员,光搭景师傅就有十几人,可见其繁荣程度。到了上世纪50年代,台湾歌仔戏兴盛,加上外来影视娱乐项目登岛,高甲戏开始走下坡路,不少演员转行去唱歌仔戏。到了1999年台湾生新乐剧团团长病逝,剧团解散,台湾高甲戏走向衰落。

  作为福建第一个赴台演出的闽南地方戏曲剧团,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的前身就是1931年由金门人和同安莲河人合股接管的天福兴戏班。这些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频频赴台演出,带去很多好剧目,《阿搭嫂》就是其中之一,反响很好。

  舞台上“阿搭嫂”的劝睦扬善,一桩桩切中台下普通人心灵深处的“事件”,其实都源于两岸共通的文化精神。这就促成了台湾戏曲学院在2016年5月成立青年剧团后想到的第一部戏,就是与厦门同行合作高甲戏《阿搭嫂》。

  双方一拍即合,便开始着手准备,尽管困难不少,但厦门方面全力支持。台湾高甲戏是没有丑角的,以生、旦戏为主。而《阿搭嫂》中,却是以丑角为主。对高甲戏并不熟悉的台湾演员,如何融入舞台演出?为了使高甲戏这一国家非遗项目能够继续在台湾开枝散叶,去年春节刚过,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名角、梅花奖演员吴晶晶,以及非遗传承人陈炳聪、吴伯祥来到台湾戏曲学院,用10天时间,精心辅导这群台湾孩子“从零开始”学习高甲丑表演,其中就包括此次参加冬令营的台湾学生,借此播下了闽南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的种子,而孩子们的优异表现也反映了闽南文化之魂在台湾生生不息。

  这回,台湾学生利用冬令营的机会,再次与吴晶晶、纪亚福、陈炳聪、李莉、吴伯祥等剧团名角一起排练,更为系统地学习《阿搭嫂》。吴晶晶说,一部戏曲就是一部历史,期望透过戏曲交流,使双方技艺互为观摩、茁壮成长,未来希望尝试引进台湾戏曲人才,借艺术带动两岸交流。

  [名片]

  高甲戏《阿搭嫂

  这部戏创作于2006年,编剧曾学文用幽默的笔触,刻画了朴实民妇阿搭嫂因为“一根筋”所惹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塑造了阿搭嫂急公好义的性格。该剧曾荣获中国戏剧剧本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及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剧目奖”“中国戏剧奖·优秀编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