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乡村代课老师转正难 30年教龄仅400元工资

23.07.2014  08:30

  讲台上的王世明本报记者张鹏摄

  王世明扛着木头回家 陈庆港摄

教龄30年的甘肃省宕昌县乡村代课老师王世明,因为从1989年开始出远门打工过4年,中断了教龄,他至今没有转正,他认为,“可能永远也转不了正了”。

如今,他的工资只有400元。而当年与他一起代课的教师转正后拿到了4200元。

王世明“出名”,是因为一张黑白照片。崇山峻岭之间,一个人扛着一根几十斤重的木头回家。他的眼前,几乎没有路,只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这根木料是建完学校后剩下的,因为代课教师工资低,村民们便把这根木料送给了他。

这张摄于几年前的“木头抵工资”的照片,至今还时不时被网民翻出来,流传一阵子,感动一大批人。去年,他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可除了带回一块铜色的奖牌外,王世明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工资条上还是雷打不动的400元。

王世明是1980年在郭家湾村当上代课教师的,当时他18岁,初中刚毕业。王世明清楚地记得,工作的第一年,他每月的工资是17.5元。两年后,他结婚了,陆续生下3个孩子。他的工资涨至每月40元,多了22.5元。

郭家湾村周边的几个村学,几乎被王世明教了个遍。教学条件一个比一个艰苦,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走的山路也越来越多。

这些山路,王世明再熟悉不过。宕昌县地处甘肃省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边缘,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宕昌是甘肃出了名的贫困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灾。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的岷漳地震,宕昌县均未能幸免。

在孤岛般的邓家山,王世明一待就是9年,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学校。邓家山孤悬在山巅,200多口人,几乎都是文盲。邓家山小学最多的时候一学期有40多个娃娃上学。

村里决定集资给学校盖新房子,听说这个消息,王世明高兴得像个孩子,“房子是给学生们盖的,我也要出把力”。

因为代课教师工资低,邓家山全村同意,给王世明分了两亩山地,以补贴家用。当年,两亩山地收了600多斤麦子,王世明把麦子卖了,全部捐给村里建学校。

房子盖好了,听说乡上搞退耕还林,可以分到一批树苗。他又赶了十几里山路,把树苗拉来,种在了校园的四周。如今,当年他亲手种植的这些落叶松已长到五六米高,亭亭如盖,守望着这座已经废弃了的校园。

丈夫的苦,没有文化的妻子郭社莲最清楚。那条山路,时常有蛇虫出没,秋天的荨麻最毒,被“”上一口,瘙痒难受。最苦的是冬季,大雪深过脚踝,滑倒摔跤是常有的事。“雨天一身泥,冬上天天感冒,经常掉着鼻涕。

在这条山路上,王世明独自走了9年。他一个人,带三个年级,既是语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既是音乐老师,还是生活老师。

山里人家,日子大都过得紧紧巴巴。学生们的书本,教学用的粉笔,都是王世明每年从县城买了,再用背篓背上山的。在崎岖的山路上,如果能碰见荡牛的学生家长,王世明还能轻松些,沉重的书本可以驮在牛背上。

但大多数时候,山路上除了他,就是他自己的影子。

学生们的学费,一时收不齐,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王世明只好拿自己的工资先垫上。缺的部分,先打欠条欠着。刚开始,新华书店的人不认识王世明,不肯拖欠,后来知道了这个代课教师的事,对方破例给他走了“后门”。

王世明没学过音乐,除了能吼两句秦腔,其他的歌一唱嗓子就把他“出卖”了。为了给孩子们上好音乐课,他就对着收音机、电视机学,“学会一首教一首”。

在邓家山,他为师严厉是出了名的。每当王世明家访出现在学生家里的时候,正在看电视节目的学生,一见王老师来了,便迅速关掉电视机抱起书本。

一看是王老师来了,村头很多人都招呼王老师到家里喝茶。王老师和中国青年报记者顺便走进了刘仇女家,她忙招呼大家坐下,倒完水,立马就要生火盆做饭。

山里人交朋友是以心换心。“王老师把我们邓家山的娃娃全部都带大了。”刘仇女端出烙干的馍馍,笑盈盈地说。她的两个女儿也都是王世明的学生,如今早已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