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12月13日 水葫芦

13.12.2015  10:39

城市不单单属于人类,也属于潜藏在其间的数以亿计的美好生命。每天一个物种,带你重新发现你的城市。


--------------------------------------------------------------------------


水葫芦,也叫凤眼蓝,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又是)南美洲。作为最厉害的入侵植物之一,它点满了繁殖技能……


打住!你是打算用同样的话骗满一周的稿费吗?


我有什么办法?入侵植物不都是这个路数么?


那除了入侵机制还能说点别的吗?


我试试吧……


---------------------------------------------------------------------------


在国内,水葫芦并不怎么开花。然而真等到水葫芦开花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其实长得也挺好看的。图片:老猫


和前几天的入侵植物不同,水葫芦真是能吃的。爪哇人(东南亚的,不是塔图因的)有时会吃它的嫩茎叶和花序。台湾地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一种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然而我们很难找到水葫芦被频繁食用的例子,原因估计是这玩意实在说不上好吃。而且水葫芦有富集水中重金属的能力,贸然去吃还要担上健康风险,着实不值。


水葫芦是依靠叶柄处充满空气的膨大部分漂浮在水面上的——这也是它被叫做“水葫芦”的原因。图片:wiki commons


人不吃,牲口吃行吗?水葫芦最初还真是被当做饲料引入我国的。由于鲜草含水量太高而纤维素不足,不能喂牛羊,只能喂猪。应该说,在饲用粮食匮乏的年代,水葫芦还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的。然而现如今粮食产量高了,猪也开始挑嘴——其实是新的养殖技术对饲料的营养配比有了更高要求——水葫芦连猪食槽里的地位都失去了,于是它恼羞成怒,开始到处疯长。(并不是


长满了港口的水葫芦——给人一种草上行船的错觉。图片:wiki commons


应该说,这又是一个“用吃货控制入侵物种”的反面例子。不过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比一般吃货走得更远,不能吃,还可以试试别的用途啊。水葫芦的资源化利用,是所有入侵植物里水平最高的。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其浮水生长的方式,便于大量采收也就节约了很多成本,有利可图才会有人投资。


水葫芦的着生方式注定了它不好踩但好捞的命运。图片:agriculture.vic.gov.au


水葫芦最有前途的利用方式是充当生物燃料。当然,不是直接烧,而是厌氧发酵生产生物燃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数据,每公顷水葫芦可以发酵产生70000立方米的生物燃气,折合每千克干物质370升,燃烧热值大约是纯甲烷的三分之二。除了气体燃料外,水葫芦还能发酵产生酒精。另外水葫芦可以净化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在直接利用之余又增加了一重环境效益。


如果不是习惯性地将整个水域填满,水葫芦细看还是挺可爱的。图片:acornponds.com


当然现在这些技术才刚刚开始产业化,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控制成本。在此之前,“草上行船”的景观我们恐怕还得看好些年。





作者: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