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东南网、人民日报app、新华网2019.04.26:行车多只“眼”

26.04.2019  23:11

行车多只“
本报记者 游笑春

      “小7”记录并上传交通违法行为。

      加塞,令人厌恶的交通违法行为。光谴责,不够。

      如今,只要借助一台智能行车记录仪“小7”,司机们行车时就能多只“”,不仅可以拍摄违法行为,还能将采集的违法信息上传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处罚。

      23日,福州车主Alwin(网名)就用“小7”,拍下了一次违规掉头。当日15时,他在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路驾车时,在他前方行驶的一辆白色汽车压双黄线违规掉头。Alwin喊了一声“‘小7’快拍”,一段记录着指令声前10秒后5秒的高清视频就自动生成并上传到公安交管部门。上传的信息包括了违章时间、违章路段、违章类型、抓拍者车牌号等。

      记者了解到,2018年9月,“小7”的违章取证视频系统通过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认证,这意味着公安交管部门可依据“小7”拍摄的视频,对违法驾驶行为进行处罚。据了解,安装“小7”的汽车已超过4万辆。这4万多个“移动探头”,已曝光了数万起交通违法行为。

      “小7”还可以通过语音与车主进行互动。车主可向“小7”反馈信息,“小7”也可向车主推送信息。由此产生的信息数据,可更深入地为优化交通管理、便捷交通出行服务。

      “哪里堵车了,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道路设施损坏了,通过‘小7’都可以快速掌握。”负责“小7”部分技术研发工作的 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邹复民教授 表示,“小7”收集的数据,经过一定的算法处理后,可变身为各类有用的交通信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依托‘小7’的系统,我们正在开发交通事故定责定损系统。”邹复民说,“借助智能设备实现快处快赔,对缓解交通拥堵很有帮助。交通事故发生后,我们可以调取‘小7’拍摄到的视频,及所记录的行车数据,如速度、加速度、车型、撞击力等,还原事故过程,就能快速确定事故责任、车损,供保险公司使用。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交通管理模式,联合汽车、车联网设备、交管部门、保险机构,可形成社会化交通治堵生态系统。” 邹复民表示,在确保数据的真实、安全,保护公众隐私的前提下,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出行,在未来一定能实现。

      “公众出行行为有很大的随机性,交通轨迹时空大数据则为刻画出公众的行为动机特性提供了可能途径。”邹复民表示,“我们正探索从宏观层面分析公众出行行为的时空兴趣特性,进而揭示交通拥堵的时空演化规律特性,最终实现交通大数据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化,为公众出行提供更智能优化的信息服务。

      对交通数据进行融合共享,以优化交通管理措施,方便公众出行,我省已经发力。2017年,依托福建工程学院,我省成立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研究如何将多个来源的交通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应用。研究所目前已实现全省10大类逾15万辆运营车辆的卫星定位数据实时采集,已积累了近100T的海量交通轨迹数据资源,并以超过18万条/分钟的速度快速增长。“小7”收集的数据,也被纳入了分析范围。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4/26/content_1179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