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龙舟村”延续700年的辉煌 一代手艺人选择坚守与传承
方能棋师傅在制作龙头
临近端午节,被大樟溪蜿蜒环绕的闽侯县南通镇方庄村里,又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盛行龙舟竞渡,也是有名的龙舟产地。村子里制造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订单遍布国内外。
如今,虽然面临着手艺人扛不过现代工业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不愿留在村中继续制造龙舟的困境,但该村仍有像绍晃、方孝水、方剑伟这样的一批人,选择了坚守与传承,让“龙舟世家”的辉煌延续。
明清时期就开始造龙舟
方庄村自明清以来,就有建造龙舟的传统。村里目前有4家龙舟厂,其中包括“龙舟世家”之一的方绍晃家的制船厂。
方绍晃家的制船厂距离村口仅数百米。在近1000平方米的龙舟厂内,记者看见数条初现雏形的传统龙舟一一排开。地上到处散落着刨木花,空气中飘着木头的香味。在船厂最显眼的位置,各种锦旗述说着这里往日的辉煌。
即便有的龙舟厂已经用机器代替人工,但方绍晃他们仍旧用斧头、刻刀、锤子、墨斗等老辈传下来的工具,纯手工打造龙舟。
方绍晃告诉记者,他们家族从清末开始造船,世代相传,传到他已是第三代。2015年,方氏福船制造技艺还被评为福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绍晃从小跟着父亲学艺,初中毕业后,便到永泰塘前造船厂当了一名助理工程师,专门负责制造大型渔船。改革开放后,见政府放开了私人造船,他便辞职与兄弟一起开办私人制船厂。他家里兄弟6人都能造龙舟,各有分工。
师傅在给龙舟补缝。
龙舟订单遍布国内外
龙舟制作的旺季一般在农历三月至四月,一年下来,方绍晃能接到100多条龙舟的订单。
他介绍说,制作龙舟主要以杉木为原料,大多选取闽北山区树龄40年以上的再生林木。木料要经历一年以上的风干,方能投入制作。福州的传统龙舟身长18米,要坐32个划手,外加鞭炮手、鼓手、锣手以及舵手四人。一艘龙舟从制作到最终完工,快的话仅需一周左右。
方绍晃深知,一场龙舟竞赛,除了选手的体能和技巧之外,创新龙舟制作技术也能帮助选手取得好成绩。
比如,如果龙舟的龙骨较细,减轻重量就能划行更快;龙舟船身的宽度变窄,可以减少阻力;船头船尾不要翘太高,便能让船身更平直,也能减少阻力。但这些都要依据龙舟比赛所在水域的情况,才能最终确定龙舟的设计。经过一系列技术革新,由方绍晃他们设计生产的系列龙舟具有弧度小、重量轻、阻力小等特点,深受龙舟队选手青睐。
“记得在2014年市里举办的传统龙舟赛里,参赛的20条龙舟中,有10多条都是我们方氏兄弟制造的。”方绍晃说,如今龙舟订单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还有新加坡、日本、美国、意大利的客商前来订货并收藏。
做龙舟的木材长约20米,很考验师傅的耐心。
图腾崇拜不同“龙头”也各异
有人做船身,必然也有人负责龙头的制作。几十年来,方能棋和方孝水父子算是方绍晃的老搭档了。
年过七旬的方能棋已经做了60年的龙头。见到记者前来,他激动得拿出一叠照片,他亲手雕的龙头不下10种。他告诉记者,一条龙舟不仅要讲究速度,龙头也很关键,因为它是整条龙舟的灵魂。
方孝水解释说,其实龙头不一定都是龙,因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物或者图腾。比如,女人专用的龙舟,装的就是凤头。还有些村子喜欢用狮子、大象、老虎甚至熊猫做龙头。
还有一些客户特地定制个性龙头,比如“牛头龙”“马嘴龙”“虾头龙”等,即使都是龙,也分为朝天龙、戏水龙等许多种类,很是吸睛。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龙头,嘴巴一定要大,牙齿要龅,眼睛要突出,这样才显得很威风、有气势。村民们的本意仍旧是图个吉祥,并借此让自己的村子在龙舟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方孝水说。
龙舟制造技艺拟申报市非遗
随着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样为木船的龙舟制作也开始走下坡路,仅仅依靠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已难以维持生计。今年29岁的方家接班人方剑伟告诉记者,今年龙舟的订单骤减,目前仅30多单,传统手艺人的前景堪忧。
记者了解到,每条龙舟的造价通常在3万元左右,但船身原料的成本就需要1万多元,除去人工费,利润所剩无几。并且传统木质船造船工艺考究、繁琐,各个工序全靠人工完成,都是体力活,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吃不了这种苦。
“经过多年的材料收集,今年是时候将方庄的龙舟制造技艺申报市级非遗项目了。”闽侯县文化馆副馆长卢克锋告诉记者,方庄村制造龙舟的历史长达700多年,最多时手艺人达近千人,至今仍有两三百人从事这一职业。
卢克锋说,为了鼓励龙舟手艺人,今年他们已经向县政府提议,每年给予每个代表性手艺人部分经费补助。同时,他们还将不断地通过海峡两岸民俗节、海青节、闽侯县非遗日等平台,向外界展示方庄村制造龙舟的历史底蕴和风采。(记者 张维璟 陈木易/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