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三北 传承绿色力量

02.07.2014  13:50
中国绿色时报7月2日报道(记者  牟景君  邢晓然)  30多年来,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态保卫战一直在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的战场上鏖战着。
  有着“绿色万里长城”美誉、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东起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在龙江大地上巍峨延绵,所及之处,均绿染河山、富美家园,为生态文明、绿色中国建设书写了壮美篇章。
  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三北工程为4300万亩土地披绿,其中,人工造林3566万亩,封山育林734万亩;西部地区森林覆被率由建设初期的4.3%提高到12.48%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8.7%。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明显减轻,据全省第三次、第四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10年间,全省沙化土地减少61万亩,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人进沙退已成不争事实;沙区八级以上大风次数已由工程实施前的年均28天减少到现在的年均7天左右;坡耕地泥土流失量减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公顷减少9.4吨;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8.9%,气温提高0.8°C-1.9°C,相对湿度提高22%,蒸发量减少18%,有效降雨次数增加2-3次。沙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提高15%,基本杜绝风蚀造成的“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天蓝、水清、地绿、民和,在龙江大地呈现。
   荒山筑绿  经济林建设添活力
  6月中旬,盛夏的感觉早已悄然入侵,没有蝉鸣的黑龙江少了些许的燥热。我们一路向西北,驱车来到了黑龙江省龙江县。
  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被称为“风沙口”。
  自2002年以来,龙江县通过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降伏“沙魔”有了突出成果。他们共综合治理了52.54万亩沙化土地,其中林业工程建设的23.04万亩土地中,就治理沙化草原21万亩、沙化土地8.5万亩,使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36.2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5.8%。截至目前,全县沙区面积从437.8万亩减少到362.2万亩,严重土地沙化面积从46.05万亩减少到30万亩,潜在沙化土地面积从222.26万亩减少到150.26万亩,受沙化危害的耕地面积从112万亩减少到62万亩。
  总结龙江县的治沙成效,县林业局局长王新颖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三北工程对龙江县的贡献不仅是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在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双赢”路径,就是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大力发展经济林,为生态建设增添了活力,积累了后劲。
  目前,全县生态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10.71万亩,樟子松嫁接红松2.3万亩、山杏6.19万亩、甜杏仁3571亩、寒地果树1.74万亩,这些生态经济林多集中在西部浅山区,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林业经济也已发展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在走访中我们有了更深的体会。驱车来到鲁河乡农民吴永泉的家,看到他2004年利用830亩樟子松嫁接的部分红松已开始结实。此时,他正将一个个菠萝大的红松塔倒挂在枝头上。老吴告诉我们,一棵树最多的可接60个松塔,怕累伤了树木,得人为打掉许多,只留30个左右。目前,老吴家果实年收入20多万元;优良种穗每年可产10万株,按每株1元计算,可收入10多万元;林下野生蘑菇,林中空地种植的黄芩,栽植的平榛等收益,加在一起可达四五十万元。他现在又联合几家亲属成立了红松果林合作社,准备建一个储存带加工的场地,现在正忙着建厂房。他告诉记者,和老伴商量好了,厂房建好后,准备把山下的房子卖掉,全家都搬到山上加工厂住,他说自己以前有心脏病、脑梗,这几年天天在山上忙活,每年松树开花时,他就弄些松花粉喝,没想到这两种病全好了。所以他下决心要搬到山上来,就是要守护着这些树。
  在济沁河乡兴玉果业合作社,我们见到了陈兴玉,他创建的合作社已达480户,1.6万多亩地,栽植的山杏嫁接甜杏仁供不应求,去年纯收入1400多万元。他比前两年显得更成熟了,清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告诉我们,已联合7家合作社成立了绿色有机食品商会,未来,他会坚持以发展林果经济为主,要创出绿色有机果品的品牌,让乡亲们吃到放心果品。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也许不会相信樟子松嫁接红松之后的奇迹;
  如果不是亲口尝到,更不会相信山杏的杏仁居然苦中带甜,这是务林人的智慧,这是三北人的坚守。
  就这样,沙土地在几十载的树木固守、落叶为泥、葬花为土的轮回中,改变着自身的结构,以回报的姿态融入了松嫩平原。
   庄园治沙  绿、利、益三效统一
  从龙江县出来,我们驱车向南,来到了泰来县。泰来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属科尔沁沙地延伸部分,处于嫩江沙地腹地,是全省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和生态最脆弱地区。总幅员面积593.6万亩,其中耕地231.5万亩、林地76.8万亩、草原30万亩。1978年泰来县被纳入三北工程建设范围,1992年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进泰来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间还得补”,这是昔日泰来的真实写照。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泰来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治沙造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选择。县委、县政府从三北工程入手,坚持把治沙造林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探索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统一”的治沙造林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变害为利的治沙造林之路。
  泰来县坚持把成片治理、规模推进作为治沙造林的突破口,以6条大沙带为治沙的重点,先后对宁姜至胜利、好新至泰来镇、克利至江桥、大兴至汤池等沙带进行集中治理,实行整乡、整村推进。截至2013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76.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14%,2008年以来,泰来县以平均每年2万亩的速度推进治沙造林,全县共营造千亩片林5个、500亩片林25个、百亩以上片林100个。
  在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了几种治沙模式:高效庄园治沙造林模式、生态屏障治沙造林模式、林水结合综合治沙造林模式。
  在江桥镇豆海高效庄园治沙小区尚国申的家,53岁的尚国申,黝黑的皮肤写着沧桑。他一家4口人,共承包该小区2个,治沙园面积约200亩,随着小区所栽植的防风固沙林防护作用的逐年增强,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在合理利用小区配套设备的同时,充分利用所承包的沙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耕种,由原来的单一种植经济作物转变为以繁育苗木为主,不但生产普通造林用苗,还大面积培育绿化用苗,收入由原来种植经济作物不足万元增加到15万元,人均收入由不足千元增加到3万元以上。目前,他家经营了沙棘生态经济林50亩,种植农作物120亩,经营各类苗木30亩,年收入可达25.4万元,人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
  我们看到院子里,鸡、鸭、鹅、狗和谐地嬉戏着,樱桃树上挂满了红灿灿的果实,我们摘下一把,没洗就放进嘴里,甜甜的。园子里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老尚说:这些菜都是没有农药的有机蔬菜,现在有人想和我换,出很多钱让我进城,我不同意。这里多好呀,空气清新,吃的东西没污染,还有这些树,我一天不走一圈,不看看他们就睡不着觉。
  正说着话儿,一大群喜鹊叽叽喳喳围着我们转,老尚说:我们这里野鸡也很多,如今生态环境好了,还有些我叫不出名的鸟,家里粮食多,老伴有时就往远处撒点,让那些鸟儿吃。
  门前,那一排排笔直的白杨树,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向上生长着,那枝繁叶茂的体态告诉人们:是三北工程给了它们这样温馨的家!
  政府要绿,群众要利,社会要益。怎样把这三者协调统一,已成为治沙增绿工程的重要课题。泰来给了生动的回答。
  泰来县通过不懈的治沙造林,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
  2008年以来,共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4.9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45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达76.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14%。在林地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形成了庇护农田和草原的绿色生态屏障,沙漠化蔓延趋势得到一定遏制,自然风速降低,空气湿度增加,自然灾害减轻,扬沙天气明显减少,流沙埋没村屯、阻塞道路的现象基本杜绝,农民不在辗沙种地、等雨种地,人们深刻感受到这里的环境变了!
  治沙造林,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成果!
   沙海掘金  生态变迁富一方
  从泰来出发,我们沿着乡村公路向东行驶,一路上两侧高大的树冠蔽天遮日,既养护了道路又庇护了农田。我们坐在车里,行驶在路上,仿佛感觉有一把巨伞为我们遮挡烈日。
  我们不由得感叹:这条道路的绿化太棒了!
  车上,三北站庄站长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全省的乡村绿化样板路。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蒙县是黑龙江省西部严重风沙干旱区,为全国90个完整沙区县之一,也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县。上个世纪60年代,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0.36%,只有人工林65亩和天然林3.3万亩。自1978年被国家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后,杜蒙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杜蒙县启动了“西北风口”绿色生态工程,规划用10年时间造林50万亩,对中西部的八大沙地、两大荒坡进行综合治理。
  十多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和杜尔伯特县委、县政府携手石油、石化等省直大企业,每年春季都组织市直机关干部、当地群众和石油石化职工在“西北风口”区域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活动,累计参加造林人数超过14万人次,出动各种车辆4.3万台次,投入资金3亿多元,栽植樟子松、云杉、银中杨、糖槭、锦鸡儿、沙棘、紫穗槐等20多个树种。
  截至2013年,全县人工林面积已达126万亩、森林覆盖率13.6%,一个以林业为基础的生态格局已经形成。这个曾经唱响生态变迁的“贫困县”,已经彻底脱贫致富!
  莽莽苍苍的樟子松林像变戏法似的连片成5.4万亩,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樟子松林。
  他们结合“旅游大县”的战略,快速发展经济林业,共发展经济林3100亩,两个国有林场和个人苗圃50多处,主要以培育造林用苗为主,年出苗400万株,林农的收入大大增多。
  我们来到一处农户家里,他就曾经因为风沙严重无法生存而被迫搬家。这几年,在县林业局领导的鼓励下,他承包了一块林地,现在在林中空地种植板蓝根、防风等药材,平均每亩年收入1000多元。他说:苦日子已经过去了,多亏这些树,不然怎么能种这些药材呀?至于收入,当初连想都不敢想呀。
  县林业局副局长蔡鹏介绍:2012年,经过调查研究,采取直接播种锦鸡儿间种紫花苜蓿的方式,确定“畜用林业”的发展战略,这两种植物堪称最佳组合。目前,全县锦鸡儿间种紫花苜蓿2500亩,每年可收割2—3茬,亩产450公斤,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4元左右,直接经济效益在270万元。
  县林业局局长潘永福说,经过多年的治理,这里的植被已经得到较好的恢复,原来的大沙丘正被绿色所覆盖。如今,杜尔伯特风沙侵蚀少了,降水量增加了,就连戴了近3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也于去年彻底摘掉了。
  我们看到,这些年当地热情好客的民俗没有改变。变的是,昔日沙进人退,今朝绿进沙退。
  返回的路上,我们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可喜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36个年头,人们由毁林开荒到营造“绿色万里长城”,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工程建设还在不断书写奇迹。今年,全省营造生态经济林约19.63万亩,其中新植生态经济型防护林9.63万亩,其中红树莓、蓝莓2200亩、红松及嫁接红松坚果林7.37万亩、大榛子1.14万亩、沙棘1300亩、其它7700亩;采取林药作间方式营造经济型防护林约3万亩;林粮(豆类等矮棵作物)间作7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加快了全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统筹发展步伐,有效缓解了造林用地难等困难,促进了生态林业向生态经济林业的转变。沙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可赞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用30多年的时间记录了一幕幕造林护林的感人画面,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三北精神”随着年轮的增长已深入人心。
  可思的是:龙江、泰来、杜蒙等类似的县市,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战胜了风沙造成的灾难,但局部的富裕并不代表林区全部富裕,林业彻底停止采伐后,植树造林的任务会更加艰巨,怎样才能让林农自愿植树造林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是摆在每一个务林人面前的责任。资金投入不足,落实工程造林地块一直是困扰三北工程的大问题。据测算,黑龙江省人工造林每亩平均成本500元-1000元,国家每亩补助只有300元,远不能满足造林实际需要。资金投入不足,势必影响造林绿化的标准和质量以及后期抚育管护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老百姓的造林积极性。
  从沙地植树造林,到周边环境的改善。人类除了改变自己以外,已经无路可走。这是一种艰难的灵魂深处的改变,这是一条小心谨慎地为后人的生存着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目前,三北工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需巩固已有成果,同时要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根据三北五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龙江工程区需完成造林164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与前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工程建设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
  我们有理由相信:造林绿化由过去的行政推动变成了现在的自觉行动,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三北工程的崭新历史。
  三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