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永定区走出一条安全发展之路

02.03.2016  10:04
    

地下”走向“地上”、从“黑色”变成“绿色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 “安全重灾区”向“安全领头雁”的嬗变   

  “这种贡蕉,果小、皮薄,风味独特。来,尝一尝。”2月19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艳家庭农场主人曾繁金,拿出一串金黄色的贡蕉给笔者品尝,享受他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黑色”变成“绿色”带来的收获。

曾繁金是抚市镇中湖村村民。以前他主要开采煤矿,曾经入股3个煤矿。2012年,曾繁金承包了一片山地,投资上百万元种植蜜柚、贡蕉、香蕉、翠冠梨、各种季节蔬菜等240多亩,原生态自然放养蜜蜂100多箱。曾繁金说:“自己矢志绿色崛起的信心,使我走上二次创业之路,再也不用为发生安全事故担心,每天都能睡安稳觉。

曾繁金的一番话,道出了永定区内情。

区委书记刘先裘介绍,永定是中国南方矿区,煤炭、石灰石、石材资源丰富,煤炭开采、火电、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曾一度占到全县经济80%以上。最多是有80多个煤矿、140多家非煤矿山。但随着开采的深入,无序开发的恶果也逐渐显现,矿产面临枯竭,安全事故频发,永定成为福建省“安全重灾区”。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安全生产要走出“瓶颈”,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共识。永定,由此开启了“告别黑白GDP,不卖煤炭卖空气”的产业转型之路。

不卖煤炭卖空气,不卖水泥卖文化,不卖石材卖生态”是刘先裘对永定经济转型的生动描述。该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掉全县80%以上的小煤窑、水泥厂,以文化旅游和先进机械制造业为发展引擎,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安全发展之路。

2011年以来,永定逐步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关闭取缔非法小煤窑40家,煤矿企业经过兼并重组,由原有的51家整合至25家,产量由高峰的780万吨下降到去年的300万吨;在水泥产业方面,共关闭淘汰立窑水泥企业12家,彻底拆除立窑22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72万吨;先后引进国产实业、闽福建材、华润水泥等3家旋窑水泥生产企业;非煤矿山经过资源整合、关停,目前只有23家。

高陂镇黄田山上一度矿井密布,无证矿井最多时达到130多口。如今,黄田已看不到矿井,山下占地2000多亩的汽车产业城正在崛起。往日,多事之地,如今成了“平安园区”。

在坎市镇新罗村关闭、废弃的煤硐前,林松志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搭牛棚、盖鸡舍,建养殖基地,建起来“农家乐”,要把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坎市镇新罗村支书刘荣祥介绍,近年来村里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年收益超过900万,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力,还增加了群众收入。村里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发生煤矿事故,每天“高高兴兴地上班,平平安安地回家”。

退出煤炭行业后,抚市镇姜松垣把目光瞄准了山地开发,去年一口气承包了40公顷荒地种植名贵苗木,在抚市镇鹊坪村建起了六星育苗场。育苗场第一期投资规模为6000万元,分两年实施。

区安监局江海辉局长说,过去,产煤乡镇有近50%的群众从事与煤炭行业有关的工作。如今,产煤乡镇的许多人都开始放弃煤矿,把目光转向其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该区6个产煤乡镇已有近1000名挖煤人成功转行,有的加入到了名贵苗木种植和特色禽畜养殖行业中、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加入旅游行业。

过去5年,产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上了新台阶。“汽车机械、文化旅游”为主导、“传统矿业、光电光伏产业、新兴特色产业、商贸物流业、现代农业”并举的“双龙齐舞、五马奔腾”产业格局基本成形,汽车机械、文化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异军突起,打破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煤炭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1.3%优化为17.6%。汽车机械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跃升为第一大工业产业。文化旅游业方面,在全域旅游战略推动下,去年共接待游客476.8万人次,比增10.1%,旅游总收入35.1亿元,比增10.4%。告别煤矿等高危行业,永定区安全生产“四项指数”实现连续五年下降。(林矩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