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办学打造“郞才女貌”升级版

08.12.2016  12:07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与粤、赣两省相邻,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有“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是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

  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召开,被称为“新古田会议”。

  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坐落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龙岩学院。2012年6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近年来,龙岩学院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地企”合作方式,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凸显“红土”育人品牌,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演绎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的“郞才女貌”升级版。

   与企业共建新型产业学院 让新郎新娘“门当户对

  每年毕业季,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心目中理想工作,而企业则感慨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屡见不鲜。为着力解决这一共性问题,龙岩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与知名企业共建新型产业学院。

  “如果把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比作‘新娘’,把企业比作‘新郎’。”龙岩学院党委书记王耀华说,“那么,我们组建产业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新娘’的综合素质,让其与‘新郎’实现‘门当户对’。

  今年10月,龙岩学院与国家环保产业龙头企业——福建龙净环保有限公司共建龙净(环保)产业学院。此外,学校先后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东德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德兴(畜牧)产业学院,与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共建紫荆新材料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不占学校机构编制,是虚拟的新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直接面向地方产业,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开发与教学环节均由行业骨干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

  在校学生可以根据产业学院发展需要及职业生涯规划,自愿报名参加产业学院或跨学科专业学习,均纳入教学管理,计算学分。加入产业学院后,学生将进行产业通识教育课程、产业岗位核心知识能力实务训练课程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等三大模块学习。

  此外,根据龙岩市政府部门《关于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365”产业发展重点,即3个主导产业、6个重点产业、5个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增长新动能。龙岩学院着力打造智能机械与专用车制造、有色金属与光电高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生物科技与健康养殖、生态矿业、旅游与文化创意等6个专业群和相关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还与龙岩市有关部门共建创新创业学院,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创业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创业路演与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国家、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训练和创业实践,服务区域创新驱动战略。

   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升师资力量 带着“嫁妆”嫁女儿

  龙岩中小企业较多,并且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技术研发资金也比较紧张。为此,龙岩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设立“奇迈科技创新基金”,实施成本与风险共担、利益与技术共享,直接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这好比带着‘嫁妆’嫁女儿。”该校党委书记王耀华说,“‘奇迈科技创新基金’基金总量1000万,由龙岩市政府部门、龙岩学院先行出资各三分之一,企业根据科研项目需要及批准额度出资三分之一即可。”

  龙岩学院校长、博士师导师凌启淡教授介绍说:“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岩学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龙岩市人才办合作设立‘奇迈学者支持计划’,联合企业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专职科研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协议年薪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龙岩学院组织科研团队为合作企业配套服务。

  今年9月,龙岩学院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金属与合金物理技术研究所合作共建“中乌(龙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龙岩装备制造业开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研发。研究所专家同时受聘作为龙岩学院创新团队专家,完成相关科研和实验开发工作。龙岩学院还与德国施马尔卡登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交换生、双学位、硕士教育等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今年9月,龙岩学院首批11名交换生已赴德国学习。

  近年来,学校先后引进了罗江水教授、刘开宇教授等高层次人才。

  其中,罗江水教授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在比利时和德国主持过多项质子导体和燃料电池相关的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引进罗江水博士后,学校首期将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建设质子导体实验室和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并面向全国招聘5名博士组建科研团队,用于团队工作室的330多平方米实验用房也正在装修中。

  而3年前,龙岩学院柔性引进了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开宇教授,组建清洁能源材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刘开宇教授是2010年作为福建省组织部门引进的首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尖端人才、在刘开宇教授带领下,清洁能源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和福建省科技部门重点项目2项。

  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引入高层次人才外,龙岩学院也注重提升校内教授、博士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培养领军人才。学校通过实施“两个一百”工程,即组织100名教授(博士)进驻龙岩“365”产业的龙头企业、领军型企业和科技引领型企业,开展每年不少于3个月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服务工作,支持教师进入企业研究院,联合开展100项产业重点技术攻关。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长,选派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或乡镇挂职;鼓励企业选派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二级学院科技副院长。

   凸显“红土”育人品牌 夯实新娘“文化修养

  如果说,专业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那么“文化修养”则是“软实力”。龙岩学院在培养“新娘”的过程中,注重增强“硬实力”同时,也没有忘记提升“软实力”。

  该校为弘扬、传承和保护闽西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先后成立了闽台客家研究院和中央苏区研究院,加强“红土”文化研究,同时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着力打造“红土”育人品牌。

  2015年12月,学校成立“中央苏区研究院”,研究院重点实施苏区优秀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启动与实施苏区研究的相关课题与项目,并为从事苏区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资料性和咨询性服务。

  今年暑期,中央苏区研究院牵头组织了近40位师生,对闽西苏区具有典型意义的9个革命经典村落,展开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调查,对闽西红色经典村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并提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来龙岩上学之前,我只知道龙岩是一个革命老区,对其没有深入的了解。”该校2013级学生钟丽兰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道红色文化有多么迷人。

  龙岩学院为充分挖掘和利用闽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革命旧址旧居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堂,先后组织学生赴古田、才溪、松毛岭战役旧址、中复村等革命旧址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自2012年以来,已有8批次共4000多名学生参加了该活动。

  中央苏区研究院还鼓励研究人员通过申报国家、省、市相关课题、出版专著,加强对红色文化研究,积累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为更好地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中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科研人员主持的课题《邓子恢研究》《畲族与中央苏区》《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践行机制研究》分别获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出版了《闽西妇女运动史》《闽西统战史》《闽西商史》等10余部红色著作。

  2014年10月,龙岩学院成立闽台客家研究院,旨在充分发挥客家祖地优势,拓宽、深化两岸客家文化研究与交流活动,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在厚实客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客家文化育人形式。

  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依托二级学院,开设了“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方言研究”“福建客家文学鉴赏”和“客家民俗学”等多门选修课程,将客家文化纳入正常教学范围。在永定土楼群、永定客家家训馆及连城培田古民居等客家民居地设立“龙岩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客家民居文化的现场教学。

  学校还通过举办客家文化活动月、客家文化综艺晚会,客家民俗风情图片展、客家文化讲座和“传家训、亮家风”主题活动等,从不同角度弘扬闽西客家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熠熠生辉的精神名片和文化坐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龙岩学院明确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全校师生凝心聚力,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坚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个别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先进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闽粤赣边全日制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